您的位置:首页 > 鼻炎 >

蚂蟥是怎么知道稻田中有人来干活?

时间:2023-01-28 06:36:13作者: xuhdhx

蚂蟥是怎么知道稻田中有人来干活?

蚂蟥(mahuang)(Whitmania)无脊椎动物,环节动物门,蛭纲,水蛭科。我国常见的宽体蚂蟥(Whitmaniapigra),又称马蛭。身体较大,略呈纺锤形,背腹扁平而肥壮,长6~13厘米,宽1.3~2.2厘米。背面一般为暗绿色,有5条黑色间杂淡黄的纵行条纹。体分107环,眼点5对,排列在第2、3、4、6、9环上。前吸盘小,口内的颚上有齿,但不发达,能剌伤皮肤,但不吸血;后吸盘较大。在我国各地的水田、河湖中常见,捕食螺类等小动物。冬季钻入泥土中越冬。

中药水蛭,俗称蚂蝗,为水蛭科动物蚂蝗、柳叶蚂蝗及水蛭的干燥体,水蛭入药历史悠久,早在我国医学名著《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具有抗凝固、破瘀血的功效,传统中医主要用于治疗血栓病、血管病、青光眼、瘀血不通、无名肿毒、淋巴结核等症。在分类学上属环节动物门,蛭纲,有医用价值的为颚齿目,下分医蛭科和门蛭科多个种类。水蛭是祖国医药大宝库中的一味中药,我国中医名著《神农本草经》中对蚂蝗的药理特性早有记载。传统中医学上主要以水蛭虫体干燥炮制后入药。性平、味咸苦、有小毒。功能破淤通经,主治血淤经闭,症痕积聚。

蛭类约有500多种,绝大多数营淡水生活,极少数生活在咸水,个别种类在陆地。蛭类中大多数种类营半寄生生活,有些品种幼时捕食,成年后过吸血生活。蛭类吸食的寄主往往是一类,而不是一种动物。如医蛭类的水蛭对所有脊椎动物的血液它们都喜吸食。

蛭类的口端位于前吸盘的中央,有一个可外翻的吻,吻高度肌肉化。颚齿目无吻,口腔内具有三个呈三角形排列的颚板,旁边有细齿,吸血后寄主皮肤上留下Y形切口。蛭类吸血后可数月内不再取食,医蛭科水蛭甚至可以生存一年半不取食。

蛭类感觉器官发达,上皮层中具有成丛的感觉细胞,具有触觉及化学感觉功能。身体前端2-10个眼中具有感光细胞,表皮中游离的神经末稍,具有温觉及触觉功能,能迅速测出水中温度的微弱变化,从而很快找到寄主。

生物种群的存在,是自然界长期选择的结果。水流缓慢的小溪、沟渠、坑塘、水田、沼泽及湖畔,温暖湿润的草丛,是水蛭乐于栖息,摄食和生儿育女的场所。酸性水质及湍急的河流没有分布。

在一定的温湿条件下,水蛭生命力旺盛。水流干涸后,有些种类可潜入底泥穴居,损失40%的体重也能生存。水蛭横向切断后,能从断裂部位重新长成两个新个体。这是水蛭特有的再生能力。

蛭类主要靠体表进行气体交换。个别种类具有鳃,如鱼蛭科的鳃蛭,具有囊状的鳃,因是体壁的一种延伸,不具备鳃的完善功能。

在水中,水蛭靠身体的收缩和舒展作波浪式游动。在陆地上,依靠前后吸盘的交替附着及身体的纵肌与环肌的拮抗性收缩作尺蠖式移行,行动敏捷。幼蛭摄食浮游生物,不吸血时以小型昆虫,蠕虫,螺蚌的幼体为饵料,也吸食泥面腐殖质,食性较杂。水蛭吸食人畜血液时,吸盘中首先释放出抗凝血的水蛭素,顺利吸食寄主血液。

水蛭生命力较强,在环境适应的地区都有它们的踪迹,在我国主要产于北纬32-38°之间的湖泊、河汊中,这个范围最适合水蛭生长,如江苏的太湖、洪泽湖、高邮湖、微山湖,特别是淮河以南大江大湖流域分布很广。

在野生条件下,从孵化出的幼蛭发育至成蛭,需要4-5年的时间。人工饲养条件下,由于饵料丰富,温湿度条件适宜,生长发育时间可明显缩短,一般只需要2-3年。

蚂蟥和水蛭大概只是名字不一样罢了

请教水蛭的各种知识

蚂蟥,中药名称为水蛭,隶属环节动物门蛭纲。俗称马鳖、马蛭等,体表无刚毛,前后端皆有吸盘,体肌发达,体腔缩小,属一类高度特化的环节动物。

水蛭是名贵中药材,其性平,味咸、苦,有微毒,治疗跌打扭伤、妇女闭经、高血压、心力衰弱、多发性脑血栓、消肿散积等疾病,且疗效显著。我国是水蛭利用最早的国家,在《神农本草经》及《本草纲目》中均有记载。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英、美、法等国医生在显微外科手术中要复置和连接手指、脚趾和鼻子上的小骨头,在拼合碎骨时,柔软、纤细的小静脉血管很容易被周围的组织阻塞。如在这一部位放一条水蛭,它会不断地吸吮渗出的血液,同时释放防止血液凝固的蛭素。几天后,患者的骨头重接处就会恢复正常的血液循环。我国民间还用水蛭来治疗痔疮、扁桃体炎等,都有一定疗效。同时,水蛭也是动物生理或生化研究中很有价值的实验动物。近年来,由于农药的广泛应用,野生水蛭资源日益减少,远不能满足药用市场的需求。因此,人工养殖水蛭的前景权为广阔。

水蛭种类繁多,目前已知全世界有300余种。药用的主要有三种:日本医蛭(稻田吸血蚂蟥)、尖细金线蛭(茶色蛭)、宽体金线蛭(扇水蛭)。前两种体形较小,养殖效益较低,宽体金线蛭体形大,略呈纺锤形,扁平且较肥。前窄后宽,长6—13厘米,宽1.3-2.2厘米。背部通常暗绿色,有5条由黑色和淡黄色两种斑纹相间组成的纵纹,其中间条纹较粗、较长,腹面暗灰色,在水中以肌肉收缩、身体收缩运动爬行。以吸盘吸附在人、畜或其它动物身上吸食肉汁及血液。吸血时,水蛭的咽部唾液腺含有抗凝血的蛭素和扩张血管的类组织胺化合物能使被咬破的伤口流血不止。因宽体金线蛭个体肥大,在我国适应养殖区域广,故成为人工养殖水蛭的主要国家。

金线蛭、水蛭和许多常见蚂蟥在稻田、池塘、丛林中极为常见,水蛭对环境和水质要求不严。白天常躲在泥土、水浮物中、石块下、植物间等隐蔽处,善于游泳。当受到刺激或惊吓时,立即缩成一团沉入水中或跌伏土上。夜间活动繁忙,水蛭以水草和水中微生物为食,人工养殖可投喂螺蛳,各种动物、禽类血块或灭菌蝇蛆等。水蛭属雌雄同体、异体交配,因此,每条水蛭都可以繁殖。产卵季节根据地域温差,一般在3-5月,每条可产卵1—6个,每枚卵可孵化幼蛭10-30条。幼蛭孵化后可独立生活,经人工恒温养殖6—9个月,可成为商品投放市场。

水蛭人工饲养需注意以下几点:

1.选址 选择面南背北、避风向阳处,要求排灌方便,阳光充足。池塘宽3米,深1-1.2来,长度可根据场地大小而定。池底用水泥灌浆,以不漏水为原则,池对角设进、排水口,池底要北高南低,以利于排灌。池塘周围用富含腐植质的疏松沙质土壤,以便于水蛭产卵。池塘中间建高于水面O.2米的平台一个,保持湿润,池底放些石块和树枝供水蛭栖息。

2.水质 水源是水蛭生存为主要条件,因此环境和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水蛭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因人工养殖的水蛭密度较大,在饲养过程中需要经常换水井防止化肥、农药的污染.尤其是7—8月的高温季节,更要保证进出水口畅通,水质清新和要有一定的容氧量。

3.种蛭的选择 种蛭要求个体肥大,以每条12克以上为好.要求活动力较强,体表光滑,颜色鲜艳无伤痕,放养密度为每亩20—25公斤(2000—2500条)。

4.孵化 水蛭一般在11℃以上可以繁殖产卵,经16—25日孵出幼蛭。产卵期池塘附近要保持安静.以免惊动产卵油水蛭,造成空卵茧。孵化期避免在平台上走动,以兔踩破卵茧。孵出的幼蛭3天后可自行采食河蚌、螺蛳的血液,因此要投放充足的饲料,一般为每千条水蛭投放20公斤螺蛳、河蚌,每星期投喂一次禽畜的血块,供其自由采食。但要注意随时清理血渣及其他剩余食物,以保持水质的清洁。

5. 越冬 水蛭的耐寒能力较强,一般不易被冻死。自然条件下,气温低于10℃时就会停止摄食,钻入泥中越冬。人工养殖可在池塘四周遮盖稻草等物保暖,协助水蛭自然越冬。这种方法省时省力,适合大面积商品水蛭养殖。也可以将育种水蛭集中在塑料薄膜棚内越冬,半月投喂一次饲料,这种方法可使水蛭正常生长和活动,待温度稍有回升,即可交配产卵。

6. 天敌与疾病的防治 水蛭的天敌主要有田鼠、蛙类、黄鼠狼、蛇等,可采用徽电网防治及工具诱捕。一般情况下,水蛭的生命力较强,基本无疾病,只要水源不被化肥、农药及盐碱性溶液污染,保持进出水口通畅,食物新鲜,及时清除饲料残留物,经常换水就能养好水蛭,反之则可能会发生皮肤病和肠道病。

7.捕捞与加工 早春放养的种蛭到4—5月份可产幼蛭,9—10月份可成长为商品蛭加工出售。用稻草等秸秆作物扎成小捆,以畜禽血浸泡后放入池中,水蛭闻到后,会聚集在草捆上,将其捞出,可用石灰掩埋,20分钟后,待其死亡取出晒干或用草木灰拌匀晒干。干品要求干净整齐无杂质,以整条水蛭自然扁平、背部稍隆起,质脆易折,断面呈胶质状并有光泽为最好。正常情况下每亩可收成品800~1000公斤(干品为500-600公斤)。目前药材市场价格为每公斤120—180元。

作文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