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炎是鼻窦粘膜的非特异性炎症,为一种鼻科常见多发病。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的粘膜发炎统称为鼻窦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鼻窦炎的分类
1、 急性鼻窦炎:
常在感冒后出现鼻堵塞,脓性鼻涕增多,嗅觉减退和头痛。
前组鼻窦(上颌窦、额窦、前筛窦)发炎头痛部位在前额部;后组鼻窦(后筛窦和蝶窦)发炎为头顶部或后枕部头痛。不同鼻窦发炎其头痛的表现亦不同,例如额窦发炎者多在早晨起床后不久前额部头痛,并逐渐加重,下午则减轻。急性鼻窦炎病人可伴发热及全身不适症状。用鼻镜或鼻内窥镜检查可见鼻粘膜充血肿胀,中鼻道或嗅裂处有脓性分泌物,各相应鼻窦区有压痛,鼻窦X射线拍片有助于诊断。上颌窦蓄脓者可作上颌窦穿刺,冲洗出脓液并注入消炎药物。
2、 慢性鼻窦炎:
鼻部症状似急性鼻窦炎,但无全身症状,病程长,可以有头痛,也可以没有头痛。
鼻腔检查见中鼻道或嗅裂处有脓性分泌物,中鼻甲及中鼻道粘膜增厚或息肉样变。鼻内滴血管收缩剂有利于鼻窦的通气和脓涕引流,亦可同时配合口服中药。对多发性鼻窦炎可作阴压置换疗法,对化脓性上颌窦炎可作上颌窦穿刺术。
有鼻息肉、中鼻甲肥大、鼻中隔弯曲、腺样体肥大等机械性阻塞因素者,因妨碍鼻窦的通气和引流,使炎症难于治愈,可采用手术疗法,如鼻息肉摘除术、鼻中甲切除术、鼻中隔矫正术、腺样体切除术等。严重的难以治愈的慢性鼻窦炎可用鼻窦手术疗法。
3、 真菌性鼻窦炎:
真菌性鼻窦炎是由真菌引发,对对鼻窦周围组织破坏性大,其脓涕有时呈黄绿色,或带血,有较大腥臭味,CT检查见窦腔内有钙化点,周边骨壁有破坏,严重的可进犯眼眶引发眼部或其他部位症状,该型鼻窦炎如处在平稳阶段可应用中药治疗,发展严重时应及时手术。
治疗原则
1.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大量饮水。
2.对症治疗。
3.抗病毒治疗。
4.抗生素治疗。
治疗方案
以支持和对症治疗为主,同时注意预防并发症。
1、全身治疗多饮水,饮食清淡,通大便。症状较重者宜卧床休息。
(1)早期用发汗疗法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如①生姜、红糖、葱白煎水热服。②解热镇痛药:复方阿司匹林1片,3次/日,或阿司匹林0.3-0,5g,3次/日,亦可用康泰克1粒,2次/日。
(2)中成药:速效感冒胶囊1-2粒,3次/日或感冒清1-2粒,3次/日,亦可用银翘片等。
(3)合并细菌感染或有可疑并发症时,全身应用抗菌药物治疗。
2、局部治疗
(1)血管收缩剂滴鼻,可使粘膜消肿而减轻鼻塞,改善引流,如1%(小儿用0.5%)麻黄素生理盐水。滴鼻法:①仰卧法:仰卧,肩下垫枕;或仰卧,头后仰并悬垂于床缘外,前鼻孔朝上。②坐位法:坐位,背靠椅背,头尽量后仰。③侧卧法:向病侧侧卧,头下垂(此法适用于单侧鼻窦炎或高血压病人)。体位取定后,经前鼻孔向鼻腔滴药,每侧3-5滴。
(2)针刺迎香、鼻通穴,或作前述穴位按摩,可减轻鼻塞。此外,应提倡正确的擤鼻法:紧压一侧鼻翼,轻轻擤出对侧鼻腔的鼻涕;或将鼻涕吸入咽部再吐出。
用药原则
1.早期用抗感冒药、抗组胺囊药、解热镇痛药改善局部及全身症状,同时辅以应用中药清热解毒、抗病毒制剂,如君泰口服液或银翘解毒丸等。2.后期继发细菌感染者应用“A”项中抗生素治疗。3.局部应用血管收缩剂,如1%麻黄素滴鼻,以改善鼻腔通气及引流。
辅助检查
1.症状典型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全身症状较重,需与传染性疾病初发症状或特异性感染相鉴别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A”及“B”。
疗效评价
1.治愈:鼻呼吸通畅,不流鼻涕,鼻粘膜红肿消退,无并发症。
2.好转:症状减轻,鼻塞改善,鼻涕减少。
3.未愈:症状无改善,出现并发症。
用药安全
1、全身治疗:卧床休息,宜多喝水,有便秘者可给予缓泻剂。患者应予以隔离以免传染他人。内服解热发汗药,如复方阿司匹林,1~2片,每日3次,或克感敏,1~2片,每日3次。中药以疏风解表祛邪为主,如桑菊感冒片和银翘解毒片等。合并细菌感染或有并发症时,就使用抗生素类药物。
2、局部治疗1.1%麻黄素液或呋喃西林麻黄素液、氯霉素麻黄素液滴鼻,每日3次,以利通气引流。滴鼻法:
(1)仰卧法:仰卧,头悬垂于床缘外,或肩下垫枕,头后仰卧,鼻前孔向上,每侧鼻腔内滴药3~5滴。
(2)坐位法:坐位,头靠椅背并尽量后仰,然后滴药。
(3)侧卧法:向患侧侧卧,头向下垂,滴药。
3、在急性鼻炎时,切忌用力擤鼻,以免炎症扩展引起中耳炎或鼻窦炎。炎症亦可向下蔓延,发生咽喉、气管和肺的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