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救者一手捏住患者鼻子,另一只手推起患者颏部,保持气道开放。
同时,施救者眼睛应该观察患者的胸部运动,施救者平静吸气后用口包住患者的口腔向里吹气,吹气时间大约控制在一秒钟左右,此时施救者只要观察到患者的胸廓隆起,便可以停止吹气。
对于口腔严重创伤而不能张开口者,或者口对口通气时无法保证密闭时,则可以采用口对鼻的方式进行人工呼吸。
当采用气囊-面罩进行人工通气时,如果为单人操作,施救者一只手用拇指和食指叩压面罩,中指以及其他手指抬起下颌,另一只手进行捏气囊的操作。
操作者位于患者头部的后方,将患者头部向后仰,并托牢下颌使其朝上,保持气道通畅。将面單扣在患者口鼻处,用一手拇指和示指呈“C”形按压面罩,中指和无名指放在下颌下缘,小指放在下领角后面,呈“E”形,保持面罩的适度密封,用另外一只手均匀地挤压球囊,送气时间为1 秒以上,将气体送入肺中,待球囊重新膨胀后再开始下一次挤压,保持适宜的吸气/呼气时间。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使用简易呼吸器,应先将痰液吸净后再应用。
实施初步救护,维持呼吸系统功能,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措施为:①窒息者要注意清除口、咽喉和气管内的异物及痰液等。②昏迷者要防止舌后坠,用口咽管通气或用舌钳牵出固定。③对呼吸停止者,建立人工气道,行人工呼吸,如气管内插管、应用简易人工呼吸器、环甲膜穿刺等。④对缺氧者及时给予有效氧吸入。对张力性气胸的患者,行穿刺排气,亦可安置闭式胸腔引流,迅速减压。对胸腔内积血、积液者,进行胸腔闭式引流。对开放性气胸者,应密封包扎创口。
常用给氧的方法:
①浅鼻导管或鼻塞法:将导管头放入鼻前庭,胶布固定,方法简单,比较安全是常用的给氧方法。
②漏斗法:整个漏斗扣在鼻子上面,边缘距面部皮肤稍有距离,婴幼儿又不易固定、氧气大部份被流掉,吸入不多,效果不佳,但对极度烦躁不安、不能接受鼻导管法患儿,此法可取。
③头罩法:用硬塑料头罩,氧流量3-5升/分。最好通过雾化器。头罩大小约40×40×40(cm)小的易有CO2存留。
④口罩雾化给氧:通过雾化器口罩给氧,小儿流量3-5升/min,氧深度40-60%,因为氧通过雾化器,部分雾粕可过到细支气管,高湿度可以防止氧气干燥,稀释痰液使其易于咯出,有利于保持呼吸道通畅。
⑤正压给氧法:危重病儿当发生呼吸衷竭时要予器械呼吸正压给氧,根据患儿的不同情况分别给予持续正压给氧(CPAP),间歇正压给氧(IPPB)或呼吸终末正压给氧(PEEP)等也可采用高频通气法。
现场救护的原则:
1、先抢后救:使处于危险境地的伤病员尽快脱离险地,移至安全地带后再救治。
2、先重后轻:对大出血、呼吸异常、脉搏细弱或心跳停止、神志不清的伤病员,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挽救生命。昏迷伤病员应注意维持呼吸道通畅。伤口处理一般应先止血,后包扎,再固定,并尽快妥善地转送医院。
3、先救后送:现场所有的伤病员需经过急救处理后,方可转送至医院。
现场救护的步骤有:
1、现场评估、判断伤病情。
2、及时呼救,先救生命,再治伤病。
3、脱离现场、安全转移。
一、外伤出血急救:
主要是全身软组织损伤出血,临时急救止血包括六种方法:
1、加压包扎法:用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出血,如井下可用毛巾直接捆住出血部位,以减少出血。
2、缚带止血法:可用橡皮管、毛巾,切忌用绳索、铁丝、雷管线、以免缚住过久造成远端缺血坏死或损伤。如:上臂中1/3上止血的横神经。应缚住伤口上方。
3、加垫止血法:主要用于前臂、手和小腿。足的出血方法是将棉垫或布块垫放在肘窝或 窝部,使肘关节或膝关节尽量屈曲,并做8字形包扎。
4、充填止血法:如软组织损伤局部缺损,尽量找干净的棉垫或纱布,毛巾填充缺损处,然后包扎即可。
5、直接指压法:如现场没有毛巾、纱布,可直接用手按压出血部位。
6、间接指压法:用手指按压伤口近端或伤口近端血管博动处。
二、骨折的临时急救处理:
1、看伤肢是否变形,触摸是否有骨擦音。
不要慌张、盲目搬动伤员,还要观察伤员是否清醒、瞳孔的变化(如散大等)。
2、抢救生命
如骨折较重,或造成内伤导致失血或疼痛性休克,可用大指按压人中穴或涌泉穴,可找如针尖大小的利器针刺十宣穴。
3、骨折临时固定法
(1)、目的:减少疼痛及继发损伤,减少断端的再移位,可以避免加重骨折端附近组织、神经、血管的损伤,便于搬运。
(2)、固定材料:木板、木条、木棒、毛巾、皮带,为了减少皮肤损伤,在骨突部位或变形部位用毛衣或衣物衬垫。
①、上肢骨折固定可直接用毛巾或皮带将上肢捆在躯干上。
②、下肢骨折固定可用木板条伸直位从腋下至脚跟,捆在伤肢侧位。
3)、背椎骨折处理:应牵引下平放木板搬运
搬运方法有滚动式、平托法两种。尽量用双手托住背部、腰部、骶部和下肢。颈椎受伤,应保持中立位,头颈两侧用衣服或其它垫保护,不要头歪向一方。
滚动式:即采用整个躯体直体翻滚,不能使肢体及腰背弯曲。
平托法:即多人搬运,整个躯干抬起放在木板上,躯干不能屈曲。
三、循环呼吸骤停的抢救
指各种原因造成的循环呼吸的突然停止和意识的丧失。
1、诊断标准:①、触摸心脏博动消失。②、瞳孔散大。③、触摸颈动脉消失。④、呼吸停止。⑤、面色灰白、口唇紫绀、意识丧失。
2、现场急救:一是及时。二是方法得当。
(1)、保持呼吸道畅通,清除口中异物。
(2)、人工呼吸,心脏按摩。
四、电击伤抢救
1、切断电源、脱离电器。
2、击伤后对神志清楚的伴有心慌、全身软弱者休息数天,并观察。
3、对伤后呼吸停止,心跳存在的用人工呼吸法,包括用口对口人工呼吸、压胸式人工呼吸,呼吸频率每分钟12次左右。
4、对心博停止,呼吸存在的,主要进行心脏按摩也可辅助人工呼吸,首先选择胸外心脏按摩法,手掌压迫的部位要准确,用力要适当,每分钟60次左右。
5、心博与呼吸同是停止的,同时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
五、心脏复苏法:
1、叩击心前区:
左手掌覆于病员心前区,右手握拳捶击左手背数次,一般心脏停博后一分半钟内,心前区叩击可使心脏复跳。
2、胸外心脏挤压:
病员仰卧硬板床或地上,头部略低,足部略高,以左手掌置于病员胸骨下半段,以右手掌压于左手掌背面,挤压时手臂与病员胸骨垂直,用力急剧压下,然后放松,加压后使胸骨下段下陷3~4厘米,每分钟60~80次/分。
3、人工呼吸:
托起下颌,尽量使头部后仰,一手捏住病员鼻孔以免漏气,以病员口对口吹气,直至胸部扩张为止,然后放开病员鼻孔,让气从病员肺部排出,反复进行;每分钟16~20次左右。
注意:吹气压力不宜过高,易造成肺泡破裂,胃胀气和影响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