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辛,温。
①《别录》:味辛,微温。
②《千金·食治》:无毒。
③《医学启源》:性温,味甘辛。
④《医林纂要》:煨姜,辛苦,大热。
⑤《本草再新》:煨姜,味辛,性温平,无毒。
【归经】入肺、胃、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心、脾、胃四经。
②《本草汇言》:入脾、肺、肠、胃诸经。
③《本草经解》:入胆、肝、肺经。
【功用主治-生姜的功效】发表,散寒,止呕,开痰。
治感冒风寒,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肉毒。
①《本经》:去臭气,通神明。
②《别录》: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
③陶弘景:归五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湿寒热。
④《药性论》: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吐不下食。
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和蜜服之。
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拥隔,冷热气。
⑤《千金·食治》:通汗,去膈上臭气。
⑥《食疗本草》:除壮热,治转筋、心满。
止逆,散烦闷,开胃气。
⑦《本草拾遗》:汁解毒药,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
⑧《珍珠囊》:益脾胃,散风寒。
⑨《医学启源》:温中去湿。
制厚朴、半夏毒。
⑩《日用本草》:治伤寒、伤风、头痛、九窍不利。
入肺开胃,去腹中寒气,解臭秽。
解菌蕈诸物毒。
⑾《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点赤眼;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
⑿《本草从新》:姜汁,开痰,治噎膈反胃,救暴卒,疗狐臭,搽冻耳。
煨姜,和中止呕。
⒀《会约医镜》:煨姜,治胃寒,泄泻,吞酸。
⒁《现代实用中药》:治肠疝痛有效。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捣汁。
外用:捣敷,擦患处或炒热熨。
【宜忌】阴虚内热者忌服。
①《纲目》:食姜久,积热患目。
凡病痔人多食兼酒,立发甚速。
痈疮人多食则生恶肉。
②《本草经疏》:久服损阴伤目,阴虚内热,阴虚咳嗽吐血,表虚有热汗出,自汗盗汗,脏毒下血,因热呕恶,火热腹痛,法韭忌之。
③《随息居饮食谱》:内热阴虚,目赤喉患,血证疮痛,呕泻有火,暑热时症,热哮大喘,胎产痧胀及时病后、痧痘后均忌之。
【选方】①治感冒风寒:生姜五片,紫苏叶一两。
水煎服。
(《本草汇言》) ②治呕吐,百药不差:生姜一两,切如绿豆大,以醋浆七合,于银器煎取四合,空腹和滓旋呷之。
(《食医心镜》) ③治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中愤愤然无奈者:半夏半升,生姜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
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
(《金匮要赂》生姜半夏汤) ④治冷痰嗽:生姜二两,饧糖一两。
水三碗,煎至半碗,温和徐徐饮。
(《本草汇言》) ⑤治三十年咳嗽:白蜜一斤,生姜二斤(取汁)。
上二味,先秤铜铫知斤两讫,内蜜复秤知数,次内姜汁以微火煎,令姜汁尽,惟有蜜斤两在,止。
旦服如枣犬,含一丸,日三服。
禁一切杂食。
(《千金方》) ⑥治劳嗽:蜂蜜、姜汁各四两,白萝卜汁、梨汁、人乳各一碗。
共熬成膏,早晚滚汤服数匙。
(《经验广集》五汁膏) ⑦治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梗,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切)四两,甘草(炙)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洗)半升,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生姜泻心汤) ⑧治心胸胁下有邪气结实,硬痛胀满者:生姜一斤,捣渣,留汁,慢炒待润;以绢包,于患处款款熨之,冷,再以汁炒,再熨良久,豁然宽快也。
(《伤寒六书》) ⑨治霍乱心腹胀痛,烦满短气,未得吐下:生姜一斤。
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作三服。
(《肘后方》) ⑩风湿痹痛:生姜汁和黄明胶熬贴。
(《本草从新》) ⑾治中气昏厥,亦有痰闭者:生姜五钱,半夏、陈皮、木香各一钱五分,甘草八分。
水煎,临服时加童便一盏。
(《本草汇言》) ⑿治时行寒疟:生姜四两,白术二两,草果仁一两。
水五大碗,煎至二碗,未发时早饮。
(《本草汇言》) ⒀治胃气虚,风热,不能食:姜汁半鸡子壳,生地黄汁少许,蜜一匙头。
和水三合,顿服。
(《食疗本草》) ⒁治腹满不能服药:煨生姜,绵裹纳下部中,冷即易之。
(《梅师集验方》) ⒂治手脱皮:鲜姜一两。
切片,用酒二两单,浸二十四小时后,涂搽局部,一日二次。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⒃治秃头:生姜捣烂,加温,敷头上,约二、三次。
(《贵州中医验方》) ⒄治诸疮痔漏,久不结痂:生姜连皮切大片,涂白矾末,炙焦研细,贴之勿动。
(《普济方》) ⒅治发背初起:生姜一块,炭火炙一层刮一层,为末,以猪胆汁调涂。
(《海上方》) ⒆治赤白癜风:生姜频擦之良。
(《易简方》) ⒇治猘犬咬人,重发:捣姜根汁饮之。
(《补缺肘后方》) (21)治蝮蛇毒:末姜薄之,干复易。
(《千金方》) (22)治跌扑伤损:姜汁和酒调生面贴之。
(《易简方》) (23)牙齿疼痛,日夜呻吟:老生姜切片,安瓦上,用炭火,却将白矾掺姜上,候焦为末,擦疼处。
(《海上方》赴筵散,又名晋矾散) (24)治百虫入耳:姜汁少许滴之。
(《易简方》)
【临床应用】
①治风湿痛、腰腿痛用鲜生姜制成5~10%注射液,行痛点或反应结节注射,亦可配合远端或近端穴位注射,如关节部位则在关节囊周围注射。
每点注入0.5~2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3~5次为一疗程,一般可连续注射20~30次。
注射后局部常有胀、麻及灼热感,甚至疼痛加剧,约1~2天便减轻或消失。
据观察,反应愈重效果愈佳。
用于风湿痛、慢性腰背痛113例,显效36例,好转56例,有效率83%;尤以对风湿痛疗效更佳,有效率达92.5%;治疗风湿性关节炎38例,治愈14例,显效15例,有效6例。
有效病例用药后疼痛减轻或消失,关节肿胀消退或好转,功能恢复或改善。
还曾试用于小儿麻痹症,亦有一定效果。
此外,用生姜、麻油制成生姜曲注射剂行穴位注射,对风湿痛或腰腿痛也有疗效。
②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据数十例的观察,对改善症状有较好效果:服药后能使疼痛减轻或消失,随之反酸、饥饿感也见好转,便秘及黑粪转为正常,食欲增加。
但多不能根治,常易复发;对一部分患者能遗留下较长的胃部堵塞感。
用法:鲜生姜60克,洗净切碎,加水300毫升,煎30分钟。
每日3次,2日服完。
③治疗疟疾鲜生姜洗净拭干,切碎捣烂,摊于纱布块上,再包叠成小方块,敷贴于穴位上,用胶布固定或绷带包扎。
选用穴位计分3组:第1组为双侧膝眼,生姜用2两分敷两穴;第2组为大椎加间使(双侧),生姜用1两分敷3穴;第3组选大椎1穴,生姜用5钱。
一般于发作前4~6小时敷贴,经8~12小时即可取下,敷药两次即可。
观察40例,除第1、第3两组各有2例无效外,其余均控制发作,血检疟原虫阴性。
④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用鲜生姜1.5两,红糖1两,共捣为糊状,每日3次分服,7天为一疗程。
据50例观察,治愈率为70%,好转率为30%。
用药后腹痛、里急后重平均消失时间分别为5.16天和5.14天,大便外观及次数恢复正常分别为4.8天和5.2天,大便镜检及培养平均转阴日数分别为4.58天和3.6天。
治疗中未见明显副作用。
⑤治疗蛔虫性肠梗阻取鲜生姜2两,捣烂取汁,加蜜糖至60毫升;1~4岁30~40毫升,5~6岁50毫升,7~13岁50~60毫升,分2~3次口服。
或用生姜1两捣汁,加入蜂蜜60毫升为1剂;1~2岁服1/4剂,2~4岁服1/3,剂,4~7岁服1/2剂,7~14岁服2/3剂,14岁以上服1剂。
服药后患儿一般即不感腹痛,呕吐停止,包块通常于服药后1~3天消失。
包块消失后即可服驱蛔药物。
如服姜蜜后腹痛仍不止,可用冬眠灵、阿托品等解痉止痛;腹胀明显者应行胃肠减压,姜蜜合剂可从胃管注入,注入后夹住胃管2~3小时;呕吐重者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的紊乱;如有腹胀发热,须加用抗菌素,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肠鸣音消失需及时考虑手术治疗;给药12~24小时后仍未见效者,可用10%盐水行低位灌肠,或内服中药。
曾按上述方法分别观察52例和109例,结果除有5例系回盲部蛔虫团阻塞、阑尾蛔虫症及并发穿孔改为手术治疗外,全部治愈。
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3.2天和2.4天。
⑥治疗急性睾丸炎取肥大的老生姜,用水洗净,横切成约0.2厘米厚的均匀薄片,每次用6~10片外敷于患侧阴囊,并盖上纱布,兜起阴囊,每日或隔日更换1次,直到痊愈为止。
据观察,敷药后患者都感阴囊表皮灼热刺疼、发麻发辣,少数发生红肿,个别发生红疹。
共治24例,敷药第2天15例自觉坠胀疼痛及触痛减轻,睾丸肿胀显著消退;第3天有12例痊愈,自觉症消失,睾丸消肿,触疼消失;4天后4例痊愈;5例在敷药后5天痊愈。
治愈天数平均为3.9天。
对照组4例(兜起阴囊热敷,服磺胺类药及注射青霉素),平均治愈天数为8.5天。
本法对阴囊局部皮肤有创口或因睾丸炎化脓穿溃者不能应用。
⑦用于中毒急救对于半夏、乌头、闹羊花、木薯、百部等中毒,均可用生姜急救。
曾有报道,4例南星中毒患者,用生姜后均获痊愈。
用法:轻者急用生姜汁含漱,并口服5毫升,以后每隔4小时续服5毫升;中毒严重神志昏迷者,立即鼻饲25%干姜汤60毫升,以后每3小时灌入鲜姜汁5毫升。
此外,试用生姜揩擦治疗白癜风,生姜浸酒涂擦鹅掌风及甲癣均有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