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病发病,因以寒冷、感冒为最多,其次为闻异味、劳累等,其病机主要为肺肾两虚。盖肺主气,司呼吸,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机枢,如感受风寒之邪,或闻异味等而引起肺之肃降失司,肺气上逆而为喘息,喘促日久,肺气必虚,肺虚则气机升降失常,以致呼吸急促,气喘发憋,甚则张口抬肩,鼻翼记动,口唇爪甲青紫,心慌气短,迫心阳外越而汗出,肾主纳气,为元气之根,喘久及肾,肾气受损,则摄纳无权,气不归元,则气上逆迫肺,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气不能续,端坐呼吸 ,不能平卧为肺肾两虚之辨证要点。因此治疗法则,当以调补肺肾,扶正祛邪为主。中医发病学认为,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生理平衡失调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关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中医对发病的基本认识。哮喘病人的病因以素体不足,病久体弱及正气虚为其突出特点,所以扶正为主,改善体质是哮喘病的主要治法,同时要注意调畅气机、化痰行瘀。肺的升降出入是人体气机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孟英说:肺受病,一身之气皆失顺降之机。从临床上看,哮喘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憋闷,故调畅气机,和顺肺肾是治疗哮喘的主要内容。然痰瘀的生成均与气机不畅有密切关系,所以调补肺肾即寓调畅气机之意,并有化痰行瘀,改善微循环之效,以达平喘的目的,此即扶正寓祛邪之法。
(2)补肾益肺平喘方
方药组成:太子参、麦冬、五味子、陈皮、姜半夏、炒苏子、乌梅、地龙、磁石、补骨脂、胎盘、桃仁。加减法:气虚甚者加黄芪;阴虚者加沙参、生地;阳虚者加附子、肉桂;血瘀者加丹参、川芎;咳甚痰多者加瓜蒌仁、川贝母。
本方以《内外伤辨惑论》之生脉饮加味,意在滋补肺肾,补益气阴,方中用太子参不用人参以避其燥,麦门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方中妙用五味子以其酸涩,入肺肾两经,有敛肺,滋肾,生津收汗,涩精之效。孙思邈称其在上可滋源,在下则补肾,实为肺肾双补之要药。陈皮、半夏理气和胃,化痰止咳。苏子降气消痰,地龙通络解痉。乌梅酸温,入肺肾两经,可收肺气 、治久嗽、吸气归元,故此药可辅生脉散收肺气、纳肾气。方中紫河车大补元气而不燥,可阴阳双补,用其疗喘报道颇多。磁石辛咸而平,入肺肾之经,可纳气平喘。补骨脂辛温,入肾助阳,使肾水不寒,蒸腾气化,肺气得荫,对于肾虚咳喘,历代医家,均喜用之。方中桃仁活血行瘀,润肠,使肺气通畅,补而不滞。纵观全方,以调补肺肾为主,兼顾脾胃,阴阳双补,并有化痰,理气行血之效,共使正气渐充,肺肾气调,气顺痰消,喘可平矣。且全方性味平和 ,补而不燥,滋而不腻,适于长期服用。
(3)寓治于防,寓防于治
对于哮喘的治疗,发作时治其标,缓时治本为许多医家所推崇,这对于发作性哮喘,无疑是正确的治法。然纵观传统的治标平喘药,一般为辛温之麻黄、细辛,或寒峻之葶苈、桑皮等,均易耗伤正气,很难达到治疗哮喘的目的。尤其对长期反复发作的哮喘患者,正气原本不足,若再用辛散寒峻之味,不啻犯虚虚之诫。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减少发作比发作时缓解的治疗意义更大,即念念不忘扶正气。总之,发作期治疗尽量不用伤津耗气之品,无论发作期还是缓解期都应标本同治,扶正祛邪,并将此精神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
西药:支气管扩张剂即止喘药。β2激动剂,如沙丁胺醇(舒喘灵),可以口服,又可吸入;既有长效制剂,又有短效制剂。通常采用气雾剂吸入途径,如舒喘灵,一般吸入5分钟至10分钟后,即起到平喘作用,但只能维持3小时至6小时。而长效气雾剂“施立稳”或口服“全特宁”、“美喘清”,可以维持12小时。 茶碱类:氨茶碱片为每6小时至8小时服药1次。长效茶碱12小时间隔服药,一般每次用0.1克至0.15克,每天2次。还有每日服1次能维持24小时的制剂“优喘平”。另外,由于哮喘是以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慢性疾病,而不是细菌引起的炎症,所以,一般情况下不需服用抗生素。但如果发作时间较长,有发热或合并支气管炎、肺炎等细菌感染时,则可以应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
中药:平时可长期服用桂龙咳喘宁,对轻症哮喘发作及其缓解期,有一定止咳、平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