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组胺,无臭;在日光下易变质;水溶液显酸性反应。 本品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微溶。
取本品约50mg,加热水5ml溶解后,加苦酮酸的热溶液(取苦酮酸50mg,用热乙醇10ml溶解制成)10ml,静置,待结晶析出,滤过,结晶用少量冰冷的水洗净并在105℃干燥1小时,依法测定(附录Ⅵ C),熔点为250-254℃,熔融时同时分解。
1.激酶活性分析。生物学样品中的激酶活性通常是在体外测定的,在ATP的存在下将免疫沉淀的激酶与外源底物共同孵育。之后通过一些报告系统来评估特定激酶对底物的磷酸化,包括显色、放射性或荧光检测。
直接测定蛋白磷酸化的一种经典方法是将整个细胞与放射性标记的32P-磷酸盐共同孵育,获得细胞提取物,通过SDS-PAGE分离,并曝光在胶片上。这种繁琐的方法需要多次几小时的孵育,且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其他传统方法包括2D凝胶电泳,这种技术假定磷酸化会改变蛋白的迁移率和等电点。
2.WesternBlot。利用SDS-PAGE分离生物样品,随后转移到膜上(通常是PVDF或尼龙膜),之后利用磷酸化特异的抗体来鉴定目的蛋白。
由于测得的磷酸化蛋白水平可能随处理或凝胶上样误差而变化,研究人员常常利用一个抗体来检测同源蛋白的总水平(而不考虑磷酸化状态),以确定磷酸化组分相对于总组分的比例,并充当上样内对照。化学发光和显色法都很常用,而分子量marker常用来提供蛋白分子量的信息。
3.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ELISA的定量能力优于Westernblot,且在调节激酶活性和功能的研究中表现出巨大的作用。这种微孔板形式的分析一般利用目的蛋白特异的捕获抗体,与磷酸化状态无关。随后让目的蛋白结合在抗体包被的分析板中,目的蛋白可以是纯的,也可以是复杂的异质样品(如细胞裂解液)中的一个组分。加入待分析的磷酸化位点特异的检测抗体。这些分析通常设计为显色或荧光检测。
4.基于细胞的ELISA。来自目的蛋白的信号可通过第二种蛋白来标准化,校正各孔之间的差异,实现磷酸化蛋白水平的准确评估,并比较多个样品,与传统免疫印迹中使用磷酸化特异和总蛋白抗体相似。这些分析绕过了制备细胞裂解液的需要,因此更适合高通量分析。
5.质谱。首先,磷酸化肽段的信号通常较弱,因为它们带负电荷,而电喷雾质谱在正电模式下作用,因此电离效果不好。其次,在大量非磷酸化蛋白的高背景之下,很难观察到低丰度目的蛋白的信号。
将硝酸亚铁溶液加热至95~110℃使其全部溶解。在氧化剂存在下,加入除砷剂和除重金属剂进行溶液净化、过滤,除去砷和重金属杂质。然后将上述精制的硝酸亚铁溶液加入反应器,在搅拌下加入已除砷的精制浓磷酸和纯净的磷酸铁品种,在不断搅拌下加热反应,生成磷酸铁沉淀物,经过滤、洗涤、干燥,制得磷酸铁。或者将硫酸亚铁加入蒸馏水中加热全部溶解,在氧化剂存在下,加入除砷剂和除重金属剂进行溶液净化、过滤,将精制的硫酸亚铁溶液加入反应器,在搅拌下加入已除砷的精制浓磷酸,再加入精制氯酸钠溶液,于85℃进行反应。缓慢加入食用烧碱溶液,调整pH值为2~6,使磷酸铁沉淀析出,经过滤、干燥,制得磷酸铁。
磷酸铁,又名磷酸高铁、正磷酸铁,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FePO4,为白色或浅红色结晶性粉末,溶于盐酸、硫酸,不溶于冷水和硝酸,主要在食品工业中用作营养增补剂(铁质强化剂),特别用于面包,也用可作饲料添加剂。
就是发生化学反应,聚磷酸盐在水中会水解成为正磷酸盐,与钙离子结合会生成溶解度很低的磷酸钙析出附着在基体表面上.就形成了磷酸钙垢。
从产品使用效果的角度来说,这类型的产品使用初期效果一定的刚刚的,但是很快就会随着颗粒表面被污染物、钙垢的包裹而减少有效接触面积,从而降低处理效果,并且由于污染物附着等原因会成为二次污染源,长期使用条件下,安全卫生指标是很难达到国家标准的。
原理H2SO4分解磷矿的主要化学反应式 •磷矿与循环料浆(或返回系统的磷酸)进行预分解反应: Ca5F(PO4)3 + 7H3PO4 = 5Ca(H2PO4)2 + HF (A) •磷酸二氢钙料浆与稍过量的硫
磷酸酯(phosphates),磷酸 (HO)3PO分子中部分或全部羟基氢原子为烷基置换(酯化)的产物。
磷酸酯为四配位磷化合物,按酯化程度可分为磷酸单烷基酯 ROP(O)(OH)2、磷酸二烷基酯(RO)2P(O)OH和磷酸三烷基酯 (RO)3PO。磷酸酯是一类有生理活性的、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化合物,核酸和辅酶中均有磷酸酯结构。植物生长和动物饲料中需要磷酸盐。
由五氧化二磷或氧氯化磷的醇解反应可制得磷酸单烷基酯和二烷基酯的混合物;纯度较高的磷酸二烷基酯可由醇的氧化磷酰化反应合成;焦磷酸经高碳醇的醇解,往往可得磷酸单烷基酯。磷酸三烷基酯则由氧氯化磷与醇在有机碱存在下反应而得。磷酸酯的碱性水解可视为氢氧离子向磷原子的亲核进攻,故形成磷酸酯钠盐后,碱性水解即被抑制。
磷酸铝是最近几年国际、国内非常受到欢迎的一种阻燃剂,其使用量正快速扩大中。但是很多从事塑料加工的朋友对磷酸铝的阻燃原理不甚了解。下面我们就简单阐述。
阻燃剂原理分类:
1.降低燃烧体的温度(吸热作用):任何燃烧在较短的时间所放出的热量是有限的,如果能在较短的时间吸收火源所放出的一部分热量,那么火焰温度就会降低,辐射到燃烧表面和作用于将已经气化的可燃分子裂解成自由基的热量就会减少,燃烧反应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在高温条件下,阻燃剂发生了强烈的吸热反应,吸收燃烧放出的部分热量,降低可燃物表面的温度,有效地抑制可燃性气体的生成,阻止燃烧的蔓延。Al(OH)3阻燃剂的阻燃机理就是通过提高聚合物的热容,使其在达到热分解温度前吸收更多的热量,从而提高其阻燃性能。这类阻燃剂充分发挥其结合水蒸汽时大量吸热的特性,提高其自身的阻燃能力。次磷酸铝在这一原理中有所体现。
2.阻燃剂自身在一定温度下产生新的隔离物质(覆盖作用):在可燃材料中加入阻燃剂后,阻燃剂在高温下能形成玻璃状或稳定泡沫覆盖层,隔绝氧气,具有隔热、隔氧、阻止可燃气体向外逸出的作用,从而达到阻燃目的。如有机阻磷类阻燃剂受热时能产生结构更趋稳定的交联状固体物质或碳化层。碳化层的形成一方面能阻止聚合物进一步热解,另一方面能阻止其内部的热分解产生物进入气相参与燃烧过程。
致热源
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均称为致热源,包括外致热源、某些体内产物及内生致热源。
热源介绍
致热源(Pyrogen)
通常,发热是由“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激活“产内生致热源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源”(EP),EP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通过“发热中枢调节介质”来调节体温的升降。
发热激活物(pyrogenic activator)
发热激活物包括外致热源和某些体内产物
湿法磷酸生产过程中,磷矿中伴生的氟杂质会进入浸取液,严重影响磷酸产品的质量.
以磷酸三丁酯(TBP)作为脱氟的萃取剂,分别以磺化煤油(简称煤油)、异戊醇、二异丙醚作为稀释剂,依据量子化学计算、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氟谱(19F-NMR)、萃合物组成分析探讨了萃取机理,考察了氟元素不同赋存形态对萃取脱氟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TBP中P=O双键中的氧与HF发生氢键缔合作用实现萃取氟,异戊醇和二异丙醚中的氧与HF发生一般的氢键作用,实现协同萃氟的作用;
有机相中氟化物存在形式主要为HF·TBP,在煤油、异戊醇和二异丙醚溶剂环境中的萃合物组成分别为:0.9HF·TBP、1.4HF·TBP和1.6HF·TBP;TBP可有效萃取磷酸中的F、CaF+、MgF+、FeFx3x(x为1~6),但不适用于脱除磷酸中的SiF62、AlFx3x.
焦磷酸测序技术的原理是:引物与模板DNA退火后,在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ATP硫酸化酶(ATP sulfurytase).荧光素酶(1uciferase)和三磷酸腺苷双磷酸酶(Apyrase)4种酶的协同作用下,将引物上每一个dNTP的聚合与一次荧光信号的释放偶联起来,通过检测荧光的释放和强度,达到实时测定DNA序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