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椎体外系进行性变性疾病,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65岁以上患者发病率为5%,85岁以上患病率为20%,男女患病率相等;通常散发,约5%的患者有明确的家族史,发病较早。病理学特征主要是老年斑和神经元纤维缠结,血管淀粉样变,可见颞叶、顶叶及前额叶萎缩。
帕金森多于60岁以后发病,个别早到20岁,隐匿起病,进展缓慢,多以震颤为初发症状,常自一侧上肢开始,逐渐波及其他肢体。但症状出现先后因人而异。
临床表现1、静止性震颤:常为首发症状,多由一侧上肢远端开始,手指呈节律性和拇指对掌运动,称“搓丸样”动作,频率4-6次/秒,静止时出现,睡眠时消失,精神紧张时加重,随意动作时减轻,可以逐渐扩展到同侧及对侧上下肢,下颌、口唇、舌及头部较少受累。
2、肌强直:表现为曲肌与伸肌张力同时增高,关节被动运动时始终保持阻力增高,称为“铅管样强直”;如肌强直与伴随的震颤叠加,检查时可感觉在均匀阻力重复出现、断续停顿,称“齿轮样强直”。
3、运动迟缓:表现为随意动作减少,主动运动缓慢;面部表情呆板,瞬目少,常双眼凝视,称“面具脸”;起床、翻身、步行及变换方向等运动缓慢;手指精细运动如系扣或鞋带困难;书写时字越来越小,称“小字征”。
4、姿势步态异常:由于四肢躯干和颈部肌强直使患者站立时呈特殊屈曲姿势,如头前倾,躯干俯屈,肘关节屈曲,腕关节伸直,髋和膝关节略弯曲。早期走路拖步,起步困难迈步前身体前倾,随病情进展呈小步态,行走时自动摆臂动作消失,转弯时用连续小步。晚期坐位卧位起立困难,行走时呈慌张步态,迈步后以极小的步伐前冲,愈走愈快,不能立即停步。
5、其他症状:口咽部和腭肌运动障碍使讲话缓慢,音调低,流涎,严重时吞咽困难;常见皮脂腺、汗腺分泌亢进引起“脂颜”,多汗,消化道蠕动障碍引起的顽固性便秘,交感神经功能障碍导致直立性低血压,部分患者晚期出现轻度的认知功能减退,常见抑郁及视幻觉,通常不严重。
帕金森需经有经验的专科医师诊断,需与特发性震颤等病鉴别。本病病因不明,目前暂无预防和根治的方法。早期轻症患者,无需服药,鼓励患者适量活动和体育锻炼。若进入药物治疗阶段,应遵医嘱,坚持按量服药,不能私自停药、减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