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咽炎 >

中医如何防治哮喘?

时间:2021-05-14 04:04:34作者: xiaoze

凡因肺管宿痰内伏,再外感风寒湿热,饮食酸 咸腥辛,恼怒气逆,劳累乏力,触动伏痰,痰气阻 滞,闭塞气道,症见发作性呼吸气促,喉间有哮鸣 声者,称为哮病。

哮与喘常合为一病论述,名为哮喘。实际两 者判然有别。陈文治说:“哮者,喉中气促如曳锯 之有声,非若喘以气息言也。”明确地指出哮病、喘 病的区别。

哮病在我国医学文献里尚有咳嗽上气、呷嗽 及喘哮、哮吼、冷哮、热哮、盐哮、酒哮、醋哮、水哮、 风痰哮、花粉哮、年久哮等名称。哮病常反复发 作,经年累月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损 害劳动力。因此积极开展防治研究工作,有深远 的意义。

哮病最早见于金元·朱丹溪的论述,说:“哮 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又曰“凡久喘之症, 未发宜扶正气为主,已发用攻邪为主”(《丹溪心 法》哮喘)。认为哮病的产生是痰的危害,并提出 哮病的防治提纲,对正确认识哮病做了积极的贡 献,但仍统称其为哮喘。明以后只称哮病,明确与 喘证分而论述。如李健斋说:“哮以声响言,喘以 气息言。”又虞抟也说:“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者谓 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但在朱丹 溪以前,我国医学文献就有较为明晰的论述,如 《素问·阴阳别论》曰:“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素问,逆调论》已认识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 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 音者。”其中所谓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即今所 谓哮鸣音,更与哮病相似。

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虽未立哮 病之名,但对哮病的证候特征论述极为深刻。如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及“使人喘鸣”“喘息有 音”,并提出用射干麻黄汤来治疗。

晋·皇甫谧已有“咳逆上气,咽喉呜喝喘息, 扶突主之”(《针灸甲乙经》,邪在肺,五脏六腑受 病发咳逆上气第三)之述。除取扶突之外,又加太 溪、大钟、膻中、俞府、太渊等穴,说明针灸治哮病 早有应用。

隋·巢元方称其为呷嗽。其论曰:“呷嗽者, 犹是咳嗽也。其胸膈痰饮多者,嗽则气动于痰,上 搏喉咽之间,痰气相击,随嗽动息,呼呷有声……” (《诸病源候论》十四卷呷嗽候)。此论对后世影 响极大,因此有学者提出哮病是在呷嗽的基础上 变化来的。最具代表者是清·沈金鳌。说:“呷者 口开,呀者口闭。开口闭口,俱有声音。呀呷二 音,合成哮字,以痰结喉间,与气相击,故呀呷作 声……”(《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

明清,除确立哮病外,对哮病产生机制、诱发 因素的阐述已清楚备至。如明·王肯堂明确认识 到哮病反复发作的道理是:“胸中未尽之痰,复与 新味相结,哮必更作” (《证治准绳》第二册·诸 气门)。清·沈金鳌则说:“哮之一症……大都感 于幼稚之时,客犯盐醋,渗透气脘,一遇风寒,便窒 塞道路,气息急促,故多发于初冬”(同前)。稍后 的林佩琴对症候诱因认识更为清楚。其论曰:“哮 者,气为痰阻,呼吸有声,喉若拽锯,甚至喘咳不 能卧息,症由痰热内郁,风寒外束,初失表散,邪留 肺络,宿根积久,随感辄发,或贪凉露卧,嗜甜咸, 胶痰与阳气并于膈中,不得泄越,热壅气逆,故声 粗为哮。”同时还提出“热哮”“寒哮”“盐哮”“糖 哮”等名称。

【病因病机】

(一)外邪侵袭 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失于 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气不布津,聚液生痰。 或吸入风媒花粉、烟尘、异味气体等,影响肺气的 宣发,以致津液凝聚,痰浊内蕴。

(二)饮食不当 贪食生冷,寒饮内停,或嗜 食酸咸甘肥,积痰蒸热;或因进食海膻鱼蟹虾等发 物,以致脾失健运,饮食不归正化,痰浊内生,上干 于肺。由于个体素质的差异,对不同食物致病的 敏感性亦有区别,古有“食哮”“鱼腥哮”“卤哮” “糖哮”“醋哮”等名。

(三)体虚病后 素体不强;或病后体弱,肺 脾肾等脏腑机能失调。肺虚则气不化津,痰浊内 蕴;脾虚则积湿生痰,上贮于肺;肾虚则摄纳失常, 水泛为痰;或虚火灼津成痰,上干于肺,均可致肺 的宣发肃降失常。

(四)情志所伤 愤怒忧思不断,气机郁满, 化生痰浊,痰随气动,聚于肺系,发为哮病。

哮病发作期的病机变化为“伏痰”,遇新邪引 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 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 喘促。由于病因不同,体质差异,又有寒哮、热哮 之分。哮因寒诱发,素体阳虚,痰从寒化,属寒痰 为患则发为冷哮;若因热邪诱发,素体阳盛,痰以 热化,属痰热为患,则表现为热哮。或由痰热内 郁,风寒外来,则为寒包火证。寒痰内郁化热,亦 可由寒哮转化为热哮。

若哮病反复发作,寒痰伤脾肾之阳,痰热耗灼 肺肾之阴,则可从实转虚,在平时表现为肺、脾、肾 等脏器虚弱之候。肺虚不能主气,气不化津,则痰 浊内蕴,肃降无权,并因卫阳不固,而更易受外邪 的侵袭诱发;脾虚不能化水谷为精微,上输养肺, 反而积湿生痰,上贮于肺,影响肺气的升降;肾虚 精气亏乏,摄纳失常,则阳虚水泛为痰,或阴虚虚 火灼津生痰,上干于肺,而致肺气出纳失司。由于 三脏之间的交互影响,可合而同病,表现肺、脾、肾 气虚及阳虚,或肺肾阴虚。严重者因肺不能治理 调节心血的运行,命门之火不能上济于心,则心阳 亦同时受累,甚至发生“喘脱”危候。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多与先天禀赋有关,家族中可有哮病史。 常由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诱发。

2.呈反复发作性。

3.发时常多突然,可见鼻痒、打喷嚏、咳嗽、 胸闷等先兆。喉中有明显哮鸣声,呼吸困难,不能 平卧,甚至面色苍白,唇甲青紫,约数分钟、数小时 后缓解。

4.平时如常人,或稍感疲劳、纳差。但病程 日久,反复发作,导致正气亏虚,可常有轻度哮鸣, 甚至在大发作时持续难平,出现喘脱。

(二)鉴别诊断

1. 喘病 哮病与喘病都有呼吸急促的表现, 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喘以气息言,以呼吸急 促困难为主要特征;哮以声响言,以发作时喉中哮 鸣有声为主要临床特征。哮为一种反复发作的独 立性疾病,喘证并发于急慢性疾病过程中。

2.支饮 支饮虽然也有痰鸣气喘的症状,但 多系部分慢性咳嗽经久不愈,逐渐加重而成,病势 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界限不清,咳和喘重于哮 鸣,与哮病间歇发作,突然发病,迅速缓解,哮吼声 重而咳轻,或不咳,两者有显著的不同。

【辨证论治】

(一)发作期

1.寒哮 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窒,痰 白清稀多泡沫,面色晦滞,口淡不渴。舌苔白滑, 脉浮紧。治宜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方药:麻黄、 甘草各10g,北杏仁、乌梢蛇各18g,地龙、僵蚕各 15g,蜈蚣3条,干姜、法夏各12g,细辛6g,紫花杜 鹃30g。水煎服,每日1剂。

2.热哮 哮证发作症状加痰黄或白而黏浊 稠最,面赤汗出,口苦,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 腻,脉弦滑或滑数。治宜清热宣肺,化痰定喘。方 药:麻黄、甘草各10g,生石膏、鱼腥草各30g,北杏 仁、乌梢蛇各18g,地龙、僵蚕各15g,瓜蒌仁12g, 蜈蚣3条。水煎服,每日1剂。

3. 阳气暴脱 哮喘发作严重,面色青紫,汗 出如神,神气祛倦,肉

作文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