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咽炎 >

关于流感和上呼吸道感染

时间:2023-01-23 02:41:08作者: xuhdhx

关于流感和上呼吸道感染

1、 大力宣传流感预防知识,提高防病知识和意识;开展群众性体育锻炼,增强广大群众体质和抗病能力。

2、注意个人卫生,勤换、洗、晒衣被,随气温变化,注意添减衣服,避免雨淋着凉,熬夜过劳。

3、公共场所(如教室、实验室、电脑房、图书馆、饭堂、宿舍、办公场所)要常开窗通风换气,使用空调要对空调系统进行清洗,防止通过空调传染病毒。

4、流行期间尽量少串门,暂停大型集会及娱乐,尽量不到人口稠密的公共场所,不到疫区。

5、有发热感冒症状的应及早就医,已便及早排查、诊断,对流感病人就地隔离治疗一周或至热退后二天,以防止扩散。

6、必要时可注射“流感”疫苗,增强免疫力,或者在家里喷喷确感灵抗流感喷剂,或者在家熏醋,都有很好的效果。

如何预防冬季疾病

太阳眯眯笑,

我们起得早。

手脸洗干净,

刷牙不忘掉。

饭前洗洗手,

饭后不乱跑。

清洁又卫生,

身体长得好。

这是讲卫生 儿歌

小鸭叫,嘎嘎嘎,

叫我经常剪指甲。

小鸡叫,叽叽叽,

叫我别忘擦鼻涕。

小狗叫,汪汪汪,

叫我常常换衣裳。

气候渐冷,人们很容易感受风寒,引起感冒、鼻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现介绍五种抗寒防病的方法:

一、常喝白开水冬天气候干燥,人体极易缺水。常饮白开水,不但能保证机体的需要,还可起到利尿排毒、消除废

物之功效。

二、常喝姜枣汤用大枣10枚、生姜5片煎茶,每晚服用一次,能起到增强人体抗寒能力,减少感冒及其他疾患的作

用。

三、坚持每天早上用冷水洗脸可增强人体耐寒能力,起到预防疾病之目的。

四、床头常放柑桔或薄荷油柑桔性温,散发出来的强烈气味可祛除病毒。床头摆柑桔,可预防鼻炎;睡前剥几瓣桔

子吃,能化痰止咳。将薄荷油一小瓶,置于枕头边,用漏气的瓶塞盖好,让薄荷气体慢慢散发,也有治头痛、鼻塞

之功效。

五、夜卧桑菊枕冬桑叶和秋菊可醒脑清目、治感冒,以其作枕芯,会使人头脑清新,愉快入眠,也能防治感冒。

预防疾病,春季饮食调养七方法

现在正是早春时节,气温仍较寒冷,而且近期气温变化较大,开始了由寒到暖的转换。在这一时期,科学的饮食调养对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很有帮助。

春季人易上火,出现舌苔发黄、口苦咽干等,因此饮食宜清淡,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有明显上火症状的人可以吃一些清火的食物如绿豆汤、金银花茶、菊花茶、莲子心泡水等。

稍微有一些辛味的东西,如葱、生姜、韭菜、蒜苗等都是养春气的食物。唐朝的《千金方》里有一句话叫做“二三月易食韭”。吃这些食物对于人体春季阳气生发很有好处。

中医认为,春季为人体五脏之一的肝脏当令之时,宜适当食用辛温升散的食品,而生冷粘杂之物则应少食,以免伤害脾胃,所以春季应该适当多吃些甜味食物,少吃酸味食物。

“春困”使人身体疲乏,精神不振,应多吃红黄色和深绿色的蔬菜,如胡萝卜、南瓜、番茄、青椒、芹菜等,对恢复精力,消除春困很有好处。

春季气温逐渐升高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也开始繁殖,活力增强,容易侵犯人体而致病。所以在饮食上应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塔菜、芥蓝、西兰花等新鲜蔬菜和柑橘、柠檬等水果,富含维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胡萝卜、菠菜等黄绿色蔬菜,富含维生素A,具有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粘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细胞的功能,从而可抵抗各种致病因素侵袭。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易在春天发作,饮食上应避免摄取含肌酸、嘌呤碱等物质丰富的肉汤、鸡汤、鱼汤、动物内脏和刺激性调味品,因为这些食物有较强的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或形成气体产生腹胀,增加胃肠负担。

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宜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物,如枇杷、橘子、梨、核桃、蜂蜜等,有助于减轻症状。

又是一年春天,暖花开,阳光足,到处一片欣欣向荣景象。然而每年春天,是个疾病易发和传染的季节。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季节里,偶尔有个身体疲劳、头疼脑热。各大医院的门诊部内往往人满为患,鼻炎、流感、肺炎、麻疹、精神疾病……一时之间众症齐发,有人因此把春季戏称为“多病之春”。医学专家指出,春季是冷暖空气频繁交汇的时期,天气多变忽冷忽热,若不注意健康保养,很容易患上流行疾病。忙碌的人们在计划自己一年的工作之余,也要抓紧关心一下自己的身体。

上呼吸道感染

不少疾病与病毒活跃且感染机会多。一年四季都会遭遇呼吸道感染,但春季是上呼吸道感染的多发时节。上呼吸道感染,俗称“伤风”,普通感冒起病较急,早期症状有咽部干痒或灼热感、喷嚏、鼻塞。

季节原因:

风和日丽的季节,群体活动会增多,大家交叉感染的机会也就增多了,以及生活环境对身体的不利,如室内装修不合格等。

自我预防:

①多吃水果:食梨、甘蔗、萝卜、草莓、紫葡萄等深色水果,它们富含抗氧化剂,可以对抗造成免疫细胞破坏和免疫功能降低的自由基。

②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E:它们有抗感染功效,并可减轻呼吸道充血和水肿。

③体育锻炼:适度运动可以使血液中白细胞介素增多,进而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消灭病原体,达到提高人体免疫力的目的。

④充足睡眠:人在睡眠时,机体其他脏器处于休眠状态,而免疫系统处于活跃状态,白血球增多、肝脏功能增强,从而将侵入体内的细菌、病毒消灭。

过敏性皮炎

春季对于敏感体质的人来说是个难熬的季节,麻烦可能出现在皮肤上,尤以脸部较常见。春天风大,空气中浮尘很多,飞扬着柳絮、花粉等容易引起过敏的因子,很容易使皮肤过敏。很多人还会感觉皮肤发干,而且用完护肤品后,皮肤会呈现干燥红肿现象。

季节原因:

因为春天人体新陈代谢能力逐渐提高,皮脂腺分泌日益增多,皮肤在自我改变。这个时期,皮肤非常敏感,如果不注重防护和保养,就会患上皮炎,女性的皮肤更易过敏。造成过敏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有食物、动物皮毛、螨、昆虫、空气中大量飘散的花粉、灰尘、空气污染、农药、化肥、洗涤剂、橡塑鞋、化纤原料以及鲜为人知的真菌过敏等。而且,季节的变化使机体中与过敏相关的细胞出现不稳定,过敏症状随之出现。

自我预防:

①蒸脸:将沸水倒入大口碗,把脸置于其上约15分钟,或更简单,仅需将热毛巾盖在面部或长点时间的热水浴,都有助于治疗过敏性皮炎。

②用酸奶做面膜:酸奶中含有大量的乳酸,它们可以发挥剥离性面膜的功效,作用温和,不会刺激皮肤,每日使用,会使肌肤柔嫩、细腻。

③减少搔痒:喝冰糖银耳汤,对皮肤有良好的滋养效用。

④加强皮肤的养护,远离过敏原,尤其是本身是过敏体质的人,更要加以注意。

⑤限制多脂多糖饮食,忌饮酒,多食蔬菜和水果。

皮肤病

春季,患有各种皮肤病患者明显增多。像病毒性皮肤病,主要是水痘、风疹等;颜面再发性皮炎俗称春季皮炎,多见于18~40岁的女性,主要表现为脱屑、瘙痒、干燥等症状,有的表现为红斑、丘疹和鳞屑,经一周而减退。还有些女性表现为雀斑增多或褐斑加重。此外,由蚊虫叮咬等原因所致的丘疹性荨麻疹以及接触性或吸入性过敏所致的皮炎也比较常见。

季节原因:

南方地区春季气温比北方高,且比较潮湿,故容易真菌感染,如体癣、股癣等多发的皮肤病就开始“光顾”。

自我预防:

①通风设备:要保证居室和办公环境的通风,少去或不去人多群聚的地方,多喝水,多休息。

②保持身体干燥:预防体癣、股癣等真菌性皮肤病须保持皮肤干燥、卫生,如洗澡、洗脚后一定要把水分擦干,远离湿热环境。

③饮食:少量或禁食鱼、虾、蟹、羊等腥发之物,鸡、鸭、鹅等禽类食物以及葱、姜、蒜、辣椒、芫荽、酒类等刺激食物或油炸等难以消化的食物。

④皮肤的清洁:避免蚊虫叮咬,尽量少到不洁的水域或草丛中游玩。

关节炎等旧病

气温、气压、气流、气湿等气象要素最为变化无常的季节是春季。与气温变化有关的旧病,如关节炎、哮喘病等,在季节变化无常的时节自然会复发。

季节原因:

受气候影响的疾病,因为平时温度调节机制就比健康人差很多,更何况像早春这样气温时高时低,时风时雨的季节,病人在此期间对气象要素的变化适应性差,抵抗力弱,极易引起复发或使病情加重或恶化。

自我预防:

①脚步保暖:应重视关节及脚部保暖。如果受寒,应及时用热水泡脚,以增加关节血液循环。

②携带药物:为了避免旧病的突然发作,要把日常服用药物备好。

③食补:适当的食一些进补食品增强身体抵抗力,如猪蹄炖海风藤、木瓜鸡蛋酒,可祛风通络、化湿止痛。

春困

每天早晨一上班,只见办公区内女同事、男同事哈欠连天,一个二个都说没睡醒,提不起精神,浑身懒洋洋的。这是很多人的一种状态,这种现象叫做春困。由于季节变化明显,早晨环境又宜人酣睡,大多数人都说睡不醒,出现“春困”。

季节原因:

由于冬春两季的气候变化大,人的身体需要有一个适应调整的过程。人们在寒冷的冬季和初春时,受低温的影响,皮肤汗腺收缩,以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发,保持体温恒定。进入春季,气温升高,皮肤毛孔舒展,供血量增多,而供给大脑的氧相应减少,大脑工作受到影响,生物钟也不那么准了。

自我预防:

①8小时睡眠:一般情况下,每天睡眠8小时左右就可以了,再增加睡眠反而可能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之处于抑制状态,人会变得更加昏昏欲睡,无精打采,结果是越睡越困。

②春茶味正香:多喝些清淡的香茶也能醒脑助神,减轻春困。

③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来往:与朋友一起说说笑话,谈谈趣闻,会有很好的解困效果。

④冬天里少用的风油精、清凉油、香水、花露水等,也是良好的解困佳品。有条件者可种养些有芳香味又可提神的时令花草,同时增加点劳作解除春困倦意。

⑤慢跑:慢跑有助于细胞和组织得到额外的氧,促使大脑清醒。

春天应防“流脑”

“流脑”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简称,不但小年龄段的儿童易得此病,就是大年龄段孩子的得病人数也高于往年,这是一个值得家长注意的问题。“流脑”是一种经呼吸道感染和传播,由一种叫脑膜炎双球菌的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它可使患儿出现高热、头疼、精神减退,甚至出现喷射状呕吐、嗜睡、昏迷、抽风等症状,少数患儿还可出现呼吸衰竭、休克等危险情况。

“流脑”一般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因幼儿自身抵抗力差,容易患病;大年龄段儿童中,如果是机体免疫功能有缺陷(或比较低下),家长也应当警惕。儿童受到感染后,一般会出现发热、咽疼等症状,随后身上就出现为数不等的斑点,有针尖大小的,也有绿豆、黄豆大小的,这些斑点融合成片状,形成出血点、出血斑、淤斑。随着皮疹的出现,孩子的精神头越来越差。所以当孩子发烧时,父母应当密切注意其皮肤,一旦孩子在发烧的同时又出现皮疹,家长就应该带孩子及时就医,做到及早发现、对症治疗,不要自行处理,随意给孩子吃药。一旦孩子的班上有同学、小朋友得病,家长可以预防性地给孩子服一些青霉素类药物或复方新诺明。

如何预防“流脑”?首先,由于春天是传染病多发的季节,气候冷暖不定,要注意增减衣服;尽量少带孩子到人群密集、通风效果差的场所去;其次,要保持居住环境的空气清洁和流通;还要坚持锻炼身体,合理饮食,平时多喝水,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按时预防接种流脑疫苗。

流行性腮腺炎概述

流行性腮腺炎相当于中医学所称的“痄腮”,俗称“蛤蟆瘟”,中医学认为,它是由风热时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耳下疼痛为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季易于流行。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5-9岁小儿发病率最高。一般预后良好,少数儿童由于病情严重,可见昏迷、抽搐变证。青春期后,患本病虽不多见,但感染后,往往出现兼证,男性易并发睾丸肿痛,女性易并发少腹疼痛。

现代医学认为,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为腮腺非化脓性肿胀及疼痛,并有波及全身各种组织的倾向,大多有发热及轻度不适,常见并发症为不同程度的脑膜脑炎。

小儿流脑的应急方法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这是春季常见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无论大人小孩都可以得这种病,但是,以15岁以下的儿童最为多见。

得了流脑以后,有哪些表现呢?轻的发烧、头痛、全身不舒服、咽红、咽痛,经过几小时或1―2天后,皮肤和口腔粘膜、眼结膜有出血点等败血症的表现;出血点小的如针尖大,粉红色,大的成片状出血斑,这是由于细菌栓塞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破裂后血流外溢皮下引起的。严重的流脑还会有颈项强直、喷射状呕吐、甚至昏迷抽筋。暴发性流脑病情发展很快,常在24小时内发生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皮肤发花,血压下降,危及生命。幼小婴儿常表现为睡眠不安,突然尖叫,两眼凝视不动,甚至抽筋。这时应及早送医院抢救。一般来说,流脑的诊断并不困难。

流脑是怎样传染的呢?引起流脑的脑膜炎双球菌,常常寄生在健康人的鼻咽部,这种人没有疾病症状,我们称他为带菌者。当病人或带菌者咳嗽、打喷嚏的时候,病菌就随着飞沫散布到空气中,周围的人呼吸带菌的飞沫,受到传染,如果被感染的人抵抗力弱,就会发病,发病前常有潜伏期,一般1―5天。因此,切断传染源是预防“流脑”的关键。

脑膜炎双球菌在一般环境中很容易死亡,利用冷、热、干燥、阳光和普通毒剂的作用都可以将其杀灭。冬春季节应勤换衣被,经常开窗通风,在“流脑”流行期,不要带孩子去公共场所玩耍,更不要带孩子到发病的小孩家去串门,外出要带口罩,这些都是切实可行的措施。此外,每年进行一次预防接种,注射吸附流脑菌苗。幼儿园、学校等孩子比较集中的地方,可以用0.3%的呋喃西林或2―3%的黄链素溶液滴鼻、喷喉,每天2次,连用3天。中草药用藿香、佩兰、板蓝根、蒲公英各9克煎服,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一旦发现流脑病人要立即隔离治疗。

初春时节防肺炎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美国的法朗克博士建议,高龄老人一定要注意防止细菌侵入肺部而导致肺炎的发生。预防的途径有三个方面:

一是饭后和睡前要刷牙,这样做可以减少口腔中存在的细菌量,以防细菌以此为基地兴风作浪。

其次,老人应尽量采取侧位卧,这样可以防止张口呼吸,堵住口腔细菌长驱进入肺部的通道。

此外,还可以服用一些免疫刺激剂,以增强老人肌体的抗病能力。

另外,人到老年,新陈代谢和体温调节功能都会下降,虽患肺炎而没有高烧。这是亲属特别要关注的,防止“大意失荆州”,而错过治疗的机会。

冬季6节气气候寒冷,寒是冬季6节气的“主气”。当寒邪侵袭而入,体表就会出现寒病。所以,冬季6节气要注意以寒病为主的温病杂病的防范。

1.冬季6节气的温病杂病只有对冬季6节气的温病杂病有所认识有所了解,才能进行恰到好处的防治。

(1)冬季6节气易发的温病冬季温病的产生,一般都是由于遭遇乖疠之邪,冬应寒而反暖,常说“冬月小阳春”。此时某些温病邪毒乘机活跃起来,侵犯人体,发为温病。冬季6节气温热病,亦表现出春、夏温热病同类特征,如:病邪从口鼻而入,症见发热、咽喉疼痛、咳嗽、口渴、脉浮数等。在预防和治疗方面应以温热病的原则进行处理。

(2)冬季6节气易发的杂病冬季6节气时令杂病,是指与冬季三个月时令气候特点相应而产生的除本季温热病以外的各类疾病的统称。

冬季6节气时令杂病,从病名而言有咳嗽、喘症、哮症、肺胀、痰饮、积聚、胸痹、腰痛、头痛、胃痛、腹痛、痛经、月经迟来、老年怕冷、冻疮等。这类疾病,都因与冬季6节气气候寒冷和冬为“肾主”时令相关。

受寒冬冷空气的侵袭,或系素体肾阳不足之人,冬季6节气里最易患上述疾病。发生本类疾病,常出现畏寒、怕冷、咳吐泡沫、面色眺白、经行腹痛等症。在预防和治疗方面,部偏重在针对驱散冬季之寒邪和补益肾中之阳气着手。

上述疾病中,有的当然也不只于冬季6节气里才能发生,因受四时寒邪的侵袭或肾阳不足皆可发生。比如:哮症、胃痛、月经迟来等诸病四时皆有,只不过冬季6节气气候寒冷,冬季6节气为肾所主,故而冬季6节气发病率是最高的,所以便把这些疾病归入冬季介绍。

2.冬季6节气温病的防范与治疗冬季6节气常见温病的防范与治疗择其要介绍如下。

(1)冬温冬温属医书中风温范围,因发生于冬季6节气故日冬温。本病是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以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口微渴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冬令时节,气候严寒,若时行乘疠,本寒反温,人体正气不足,不能抵御非时之气的袭击,冬令之风热病邪从口鼻而入,先犯肺卫,继而壅肺,热灼津为痰,又痰热结胸,热入血络则易外发红疹。温热之邪由表入里,又可出现阳明气分的病变,若正不胜邪,尚可陷犯心胞。

冬温主要见于西医的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等。

①预防措施a.平时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b.抓紧对重病、慢性病的治疗和保护,防止非时之气的袭击。

②治疗方案a.邪袭肺卫,用银翘散。配方是银花15克、连翘12克、竹叶12克、荆芥10克、大力子12克、淡豆豉9克、薄荷12克、甘草6克、桔梗9克、芦根15克,水煎服。

b.邪热壅肺,用麻杏石甘汤。配方是麻黄9克、杏仁12克;甘草6克、石膏28克,水煎服。

c痰热结胸,用小陷胸加枳实汤。配方是黄连10克、栝蒌仁15克、枳实10克、半夏20克,水煎服。

d痰热阻肺,腑有热结,用宣白承气汤。配方是石膏25克、大黄15克、杏仁10克、瓜壳9克,水煎服。

e.肺热移肠,用葛根黄芩黄连汤。配方是葛根18克、黄连9克、黄芩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r.阳明热盛,用白虎汤。配方是石膏30克、知母15克、甘草9克、粳米一撮。水煎服。

g.热结阳明,用调胃承气汤。配方是炙甘草10克、芒硝25克、大黄20克,水煎服。

h.热人心包,用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有成约)。配方是玄参18克、莲子心3克、竹叶12克、连翘12克、犀角6克(可用水牛角60克)、麦冬18克,水煎服。

(2)痄腮痄腮,西医称为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温热邪毒此时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特征。多发于冬、春两季冬季亦多见,学龄前儿童发病最多。

风温病邪从口鼻而入,壅阻少阳经脉,郁而不散,结于腮部。足少阳之脉起于目外眦,上行至头角,下耳后、绕耳而行,邪人少阳,经脉壅滞,故耳下颊部漫肿而有痛感。

①预防措施一是发现病人应及时隔离治疗,至腮肿消退五天左右为止,流行期间,应经常检查儿童腮部,有可疑者及时隔离观察。

二是有接触史的易感儿童,应连续服3~5天的板蓝根冲剂。

三是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主。禁食辛辣肥腻。

②治疗方案a.温毒在表,用银翘散。配方是银花15克、连翘15克、竹叶10克、大力子10克、淡豆豉5克、薄荷10克、甘草5克、桔梗5克、芦根15克,水煎服。

b.热毒蕴结,用普济消毒饮。配方是黄芩18克、黄连9克、连翘18克、板蓝根18克、牛蒡子、薄荷各12克、僵虫9克、玄参18克、马勃9克、甘草6克、升麻、柴胡各9克,水煎服。

3.冬季6节气杂病的防范与治疗冬季6节气常见杂病的防范与治疗择其要介绍如下:

(1)冻疮冻疮是人们所熟知的冬令时节常见皮肤病,虽然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可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及休息。因此,了解有关的防治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冻疮主要是长期寒冷(10℃以下)作用于皮肤而致,受冻后皮下动脉收缩,久之血管麻痹而扩张,静脉瘀血,使局部血液循环不良,致组织营养不良,甚至可能发生组织坏死。本病好发于暴露及末梢循环较差的部位,如手指、手背、面部、足背、足缘、足跟、耳廓等处。

根据轻重程度,一般把冻疮分为三度。

一度:开始可因暂时缺血,局部刺痛,颜色苍白;寒冷作用较久,则局部变为瘀血,渗出,色紫红或青紫,可伴有浮肿,触之有凉冷感。此时遇暖,颜色叮转为红肿,并出现瘙痒、疼痛。

二度:若受冻较重,小动脉收缩时间过久,组织损伤加重,则在红斑的基础上发生水疱或大疱,内容清晰,疱破后形成糜烂渗出液或结痂。

三度:由于受冻较重而致组织坏死,形成溃疡。

一般来说,典型的冻疮很容易被认识,但对症状、部位不典型的病例要注意与多形红斑、红斑性狼疮、结节性红斑、硬结性红斑等其他皮肤病相区别。

一般来说,典型的冻疮很容易被认识,但对症状、部位不典型的病例要注意与多形红斑、红斑性狼疮、结节性红斑、硬结性红斑等其他皮肤病相区别。

①预防措施一是初冬时节天气突然变冷,此时最易发生冻伤,要特别注意保暧,尤其是往年发生过冻疮的部位。

二二是坚持体育锻炼,可改善周身血液循环,提高抗寒能力及机体的抵抗力,是预防冻疮的最好方法。

三是坚持用冷水洗手、洗脸、洗脚,或进行冷水浴、冬泳等,可明显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提高抗寒能力。

四是要穿宽大舒适、渗汗能力较强的鞋袜,并经常更换鞋垫,以保持干燥,避免局部受压。

五是如在寒冷的环境中时间过久,如骑车外出,回家后马上用温水浸泡受冻较重及局部受压的部位,或用揉擦按摩的方法加强局部的摩擦及运动,以迅速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

六是加强营养,注意减肥等也是预防冻疮的重要环节。

②治疗方案a鸡蛋黄油:鸡蛋黄5~6个。将蛋黄搅和后置铁锅内,置于小火上,慢慢炒拌后即有油渗出,即为鸡蛋黄油,可将其外涂在冻伤之处。

b.辣椒水:辣椒100克。将辣椒煎水温洗,或用辣椒放麻油中煎成辣油外搽,亦可用辣椒皮外贴冻疮处。

c胡桃油:核桃仁50克,冰片0.5克。将核桃仁研烂,挤油去渣,得油3克,兑入冰片,每用少许,滴于冻疮处。

d蜂蜜蟹末:蟹1只,蜂蜜20克,萝卜15克,橘皮10克。将活蟹烧存性,研细末,蜂蜜调匀搽抹(先用萝l、、橘皮煎水,把患处熏洗干净)。一日换两次。

(2)皮肤瘙痒症冬天气候寒冷,机体为防止体温的散发,皮肤及皮下的毛细血管收缩,皮脂腺与汗腺的分泌与排泄也随之减少,加上气候干燥,寒气侵袭,使得皮肤更加干燥粗糙,甚至发痒。冬天如穿过紧的毛织品和尼龙之类的内衣,也会导致皮呋有瘙痒感。

①预防措施一是内衣裤要清洁、柔软、宽松、舒适,最好是纯棉织品。冬季使用电热毯取暖时,温度不可太高,使用时问不要过长。

二是多吃些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胡萝卜、菠菜和豆制品。饮食宜清淡,勿食辛辣食物,少饮或不饮浓茶、咖啡,戒除烟酒。

三是洗澡的水温不要过高,浸泡的时间也不宜过长,不要用碱性强的肥皂,洗后最好擦些润肤霜。

②活疗方案a.红枣煲泥鳅鱼汤:红枣20枚,生姜2片,泥鳅鱼250克,幼盐少许。泥鳅鱼用食盐搓洗,用滚水滤去潺液,去头,去内脏,放入锅中,加少许生油将鱼身擦至微黄色,备用。红枣、生姜分别用清水洗干净,红枣去核,生姜刮去姜皮,切两片备用。瓦煲内加入适量清水,先用猛火煲至水滚,然后放入以上全部材料,改用中火继续煲3小时左右,加入幼盐少许调味,即可以饮用。

b.世传白花蛇酒:白花蛇l条,全蜗(炒)、当归、防风、羌活各4克,独活、白芷、天麻、赤芍酒、甘草、天麻各20克,糯米2000克。将蛇温水洗净头尾,各去10厘米,酒浸去骨刺,取净肉40克,将以上原料全部锉碎,以绢袋盛贮,用糯米蒸熟,以袋置缸中,待成,取酒同袋密封,煮熟,置阴地7日出毒,每温饮适量,常令相续。

(3)中风脑血管意外亦称“中风”,是指由脑部本身血管或全身血液循环紊乱引起的脑组织血管疾病。通常根据病因、病机和l临床表现分为缺血性中风及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出血性中风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上以脑血栓形成最为常见,脑出血次之。

脑血栓形成是由于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改变,血流缓慢,或血液成分改变及粘度增加而形成血栓,致使血管闭塞、脑组织缺血而发病。一般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可出现偏瘫、失语、偏盲,或有眩晕、耳呜耳聋、复视、语言不清等症,严重者可出现神昏。脯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较大面积出血,又称脑溢血。一般在动态下发病,常由情绪激动、突然用力而诱发,起病急骤,初始伴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偏瘫,甚至昏迷,严重者可导致死亡。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是引起脑血管意外的主要病因。根据脑血管病流行病学的调查,该病虽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季发病率为最高,死亡率亦高,特别在天气骤变、寒流侵袭时尤为明显。这可能与冬季气温低下,加之气候突变,使血管舒缩功能障碍,骤然引起血压波动或血流缓慢有关。故凡患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冬季应注意保暖,并根据天气的变化增减衣服。

中医认为,中风多由忧郁恼怒情志不畅、嗜食甘肥醇酒、年老精气亏虚等所致,其肝肾阴虚为致病之本,风、火、痰、瘀为发病之标。主要病机则是阴阳失调、气血逆乱、风火痰瘀蒙蔽清窍,横窜经络。临床有中脏腑与中经络之别,中脏腑者病情较重,多有昏仆、不省人事;中经络者病情较轻,可见偏瘫、口眼歪斜。

①预防措施一是注意生活起居。据临床观察,本病多在剧烈活动或夜间睡眠中发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处理好起居动静的关系。一般认为,凡患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者,每天应坚持一定的活动量,但不可过度劳累,应注意劳逸结合。要经常测量血压,根据血压情况来确定休息或活动量的大小。

二是严格控制情绪波动。情绪激动是脑血管意外的主要诱发因素,据文献报道,高血压病患者发展成中风者比正常人高7倍,发展成脑梗塞者较正常人高4倍,因情绪激动而中风者则更多。所以保持情绪稳定,不论遇到何种情志刺激,都要保持心平气和、,是防止该病发生的重要措施,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人,更应注意情志调节,不可过于急躁。

三是进行先兆预防。中风发病前往往有先兆症状出现,古人在这方面总结了不少经验,李用粹《证治汇补・预防中风》指出:“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因此,中老年人若出现一过性的头晕头昏、视物不清、语言障碍、站立不稳、肢体麻木等症状时,应予高度重视,及时到医院诊治,以防病情加重,发生中风。

四是注意饮食调节。凡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饮食要以清淡素食为主,每餐不宜过饱,尤其晚餐更宜少食,就寝应在晚餐2~3小时后。平时应注意戒烟戒酒,少食辛辣刺激之品,如咖啡、浓茶、辣椒等。另外,有些药物也应注意忌用,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等,可引起强烈的血管收缩而引起血压升高;皮质类激素如强的松、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醛固酮等,可致水钠潴留,长期服用可引起恶性高血压;还有哇巴因偶尔引起周围阻力增高,造成高血压,故上述药物均有引起脑溢血的可能,应忌用。

②治疗方案第一,患病后应立即送医院及时抢救。在中风发病的急性期,患者多有意识障碍,应绝对卧床休息,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搬动,要使患者头部略抬高,稍后仰,颈部不可向前倾斜,以防局部血管受压而导致脑水肿。同时注意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清新,避免对流风和噪声对患者的刺激。中风病人呼吸道很容易感染,而受凉往往是呼吸道感染盼诱因,故应注意保暧,不要使病人受凉。要保持口腔清洁,经常用淡盐水清漱口腔,以防病菌滋生。对不能翻身的病人,要每隔2~3小时为病人翻一次身,以防发生褥疮和肺部感染。若发现患者因长期卧床而致受压部位皮肤发红时,可外敷滑石粉用手揉搓,或外涂白酒用手按揉,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若褥疮已经发生,应保持疮面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第二,精神调养。中风发病后,多数患者由于瘫痪在床或活动不利、语言障碍等,常悲观沮丧,心中烦躁,此时应尽量转移患者注意力,使其思想从病痛中解脱出来,可与之谈天、下棋、读书等,以使患者情绪稳定,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积极致力于疾病的康复。

第三,防止复发。中风为复发率较高的一种疾痫。据有关资料报道,约有25%~75%的中风病人在2~5年内复发。中风复发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故中风病人应注意休息起居,调养精神及饮食,以防复发。清代沈金鳖在《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中指出:“若风病即愈,而根株未能悬拔,隔一二年或数年必再发,发则必加重,或至丧命,故平时宜预防之,第一防暴怒郁结,调气血,养精神,又常服药以维持之。庶乎可安。”

第四,饮食调养。中风病人多系中老年人,其唾液、胃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及消化吸收能力减弱。因此,中风病人饮食不但要求富于营养,易丁消化,而且更宜新鲜清淡。宜多食蔬菜及水果,如白菜、芹菜、萝卜、苹果、山楂、西红柿等。上述食品含有大量维生素C,能改善脂类代谢,不仅对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而且能降低血浆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并能增加血管的致密性而防止出血。又白菜、芹菜等食品富含纤维素,能增强胃肠蠕动,防止大便干结,对活动能力差的中风病人尤为有益。另外,应适量摄人蛋类及瘦肉等营养成分较高的食物,以增强体质,促进病人康复。还应采取低盐饮食,戒烟戒酒,并忌食动物脂肪,如动物油、奶油、肥肉等。

第五,功能锻炼。中风病人在恢复期进行功能锻炼,是促使瘫痪肢体恢复自主功能、改善语言障碍、降低病残率、防止肌肉挛缩的重要措施。

(4)低体温综合症寒气逼人的严冬季节,对老年人是一种较大的威胁,而老年人低体温综合症是老年人过冬的一道“关卡”。

所谓低体温症,指的是体温在35℃以下。据国外调查,冬季老年人发生低体温的大约在10%。我国统计资料表明,60岁以上老人,在气候尤为恶劣的冬季里,死亡率要比气候正常的冬季高60%。而且北方多于南方,男性多于女性,年龄越大,其发病率越高。

分析其诱发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冬季严寒或寒潮侵袭,当气温降低到14~18℃以下时,由于老人对寒冷的反应衰退,甚至缺陷,体内产热和散热过程紊乱,热量消耗增加,使体温不能恒定在正常范围而降至正常以下。

二是使用药物不当,如服用冬眠灵、安定、甲基多巴、阿米替林等药物,这些药物可有不同程度地抑制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抑制周围血管收缩,干扰能量代谢过程,降低老年人对寒冷的反应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从而使体温更加降低。

三是不良习惯和嗜好,如有些老年人喜欢饮酒御寒,其实正好相反,饮酒当时虽然促进血液循环,但更能增加散热过程,因此饮酒后倍觉寒冷。老年性低体温综合症的病人自觉畏寒冷,皮肤湿冷,四肢冰凉,不愿起床。体温降至35℃以下时,患者会出现精神委靡、昏昏欲睡、反应迟钝、不吃不喝、不解大小便、面部浮肿、意识模糊,甚至不省人事。呼吸次数明显减少,心跳缓慢,脉搏微弱。老人出现这些现象时,应马上送医院治疗。

①预防措施一是每到冬季要注意观察和测量老年人的体温。

二是采取有效的防寒保暖措施,选择阳光充足的房间做老人的居室,保持室内温度在18℃左右。

三是增添适合老年人穿着的棉织品、羽绒、毛料等衣服,以及帽子、手套、棉鞋等物品。床上用品和铺盖要松软厚实。

四是加强营养,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保证老年人有足够的热量供应和新陈代谢需要。必要时也可以给予适量的进补,如服人参、鹿茸、黄芪、阿胶等。

五是奉劝老年人要戒烟戒酒,合理用药,尽量避免和不用如冬眠灵、镇静安眠药或抑制大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各种药物,以保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②治疗方案除正常药物治疗外应加强饮食治疗,方案择优如下:

一是牛肉200克,小麦适量,每天煮成粥食之。或牛肉20克,黄芪30克,党参30克,山药30克,水煎,待肉烂熟,加盐适量,食肉饮汤,每日1次。

二是狗肉200克,黑豆30克,共煮熟,加调料食用。每日1次。

三是羊肉200克,黄芪30克,党参30克,水煎,待肉烂熟,加盐适量,食肉饮汤,每日1次。

四是胡萝I、、狗肉、羊肉或鹿肉适量共炖,食肉饮汤,每晚1次。

(5)皮肤皲裂每当冬季到来时,天气寒冷,北风凛冽,不少人因手足皮肤干裂、疼痛或出血,影响工作而苦恼,不得不到医院找医生诊治。这种现象医学上称“手足皲裂皮炎”。

为什么皲裂皮炎易发生于冬季,又易发生于手足呢?这是由其生理特点加上外界环境决定的。手足部位的皮肤因为容易受到摩擦、撞击、挫伤,加上这些部位的生理解剖特点是无毛囊及皮脂腺。因此当北风吹起,外界环境温度、湿度下降,造成掌部皮肤明显缺少皮脂与水分,故易发生皲裂。老年人皮肤由于生理性退行性变化,也使皮肤特别干燥,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皲裂。此外因摩擦(如穿人造革、塑料制的鞋),用太热的水洗涤,外伤,酸碱刺激(如使用清洁剂、洗洁精、肥皂、碱砂),有机溶剂刺激(如天那水、汽油)等诸多因素,均可以将皮肤表面的脂膜溶解,从而使皮肤失去润滑的保护膜,这是诱发皲裂的重要因素。

①预防措施天气寒冷、干燥时,沐浴不宜用温度较高的水。沐浴时尽量少使用刺激性的皂块或沐浴液,建议采用婴儿沐浴液。沐浴后宜涂抹一些护肤品,若皮肤干燥明显也可用润肤膏。

搞清洁卫生,洗刷油腻东西时,应戴有内衬的胶手套,而且洗完后应尽快涂上一层薄薄的蛤蜊油或面脂等保护皮肤。

此外,还应尽量少用或不用碱性强的肥皂、药皂、洗洁精、洗涤剂等洗涤。

②治疗方案洗净手足,轻轻按摩患部数分钟,然后外涂10%~15%尿素软膏,或10%去炎松尿素霜、0.05%维甲酸软膏、3%硼酸软膏、5%~10%硫磺软膏等。也可用中药苦楝树果去核加适量凡士林捣碎打成泥糊外涂,10%白芨软膏外涂。另外口服维生素E20~50毫克、维生素A5万单位、维生素B。10毫克,每日各3次。若瘙痒明显,或因痒而抓致皮肤湿疹样变,可服抗组织胺药,如克敏、息斯敏等药,有利于止痒,并减少因痒而抓,抓则更痒的恶性循环。

(6)腰痛腰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症。可表现在腰部的一侧或两侧。腰为肾之府,故腰痛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冬季6节气为多发时节,无论肾脏虚,还是寒湿凝带经脉,湿热下注阻遏经脉都可引起腰痛,劳作跌仆引起腰部气滞血瘀也是腰痛原因之一,而风寒湿热痹阻不行都与本脏虚弱有关。

①预防措施一是房事有度,摄身强体。

二是注意不要久居湿地,或着凉受寒,劳汗当风,防止因寒湿而发病。

三是多作以腰部运动为主的体育锻炼。

②治疗方案a寒湿腰痛,用草姜苓术汤。配方是干姜15克、甘草12克、茯芩12克、白术10克,水煎服。

b.湿热腰痛,用四妙丸加减。配方是苍术15克、黄柏12克、苡仁18克、牛膝12克、木通18克、木瓜12克、络石藤18克,水煎服。

c.瘀血腰痛,用身痛逐瘀汤。配方是当归15克、桃仁9克、红花12克、香附12克、五灵脂、设药各9克、牛膝12克,水煎服。

d.肾虚腰痛,用右归丸加减。配方是熟地黄18克、淮山药18克、枣皮9克、宁杞18克、杜仲15克、当归12克、菟丝子18克,水煎服。

(7)胃痛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的病症。冬季6节气为多发时节。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无论寒邪所客(外感寒邪,内客于胃),伤于饮食(饮食不节,肠胃乃伤),或脾胃虚弱,肝气犯胃(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克脾犯胃),均可致胃失和降,气机受阻而发生疼痛。

①预防措施一是节制口腹,少吃或不吃生冷凉硬食物,戒掉烟酒。

二是不要过饥过饱,防止暴饮暴食。

三是保持情绪稳定。

四是加强消化系统慢性病的保护和治疗。

②治疗方案a.饮食停滞,用保和丸。配方是山楂18克、神曲24克、莱菔予18克、半夏9克、陈皮12克、茯芩12克、连翘9克,水煎服。

b.月干气犯胃,用柴胡疏肝散。配方是柴胡9克、香附12克、甘草9克、枳壳18克、川芎9克、白芍15克、陈皮9克,水煎服。

c月于胃郁热,用化肝煎,配方是青皮12克、陈皮9克、白芍18克、丹皮9克、栀子6克,水煎服。

d瘀血停滞,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配方是蒲黄10克、五灵脂12克、丹参18克、桃仁9克、白芍15克、当归10克、大枣12克、枳壳12克,水煎服。

e.胃阴虚,用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味。配方是玄参12克、麦冬15克、生地黄18克、甘草9克、白芍24克、宁杞12克、当归12克、川楝15克,水煎服。

f脾胃虚寒用黄芪建中汤。配方是黄芪24克、桂枝12克、大枣12克、白芍15克、饴糖适量、生姜适量,水煎服。

作文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