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咽炎小验方
1.取麦冬、玄参、菊花、金银花、木蝴蝶、甘草适量,加胖大海两枚,冰糖两块,用开水冲泡代茶饮。
2.鲜嫩丝瓜切片放入大碗中,捣烂取汁,一杯一次,顿饮,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
3.鲜白萝卜一个,青果10个,冰糖少许,煎水代茶饮,日服两次。
4.将苋菜洗净,捣烂取汁,加白糖调匀,日服两次。
5.胖大海洗净,放入茶杯中,加入蜂蜜适量,用开水冲泡,加盖3分钟后即可饮用。
6.麦冬、丹皮、白芍、玄参、桔梗、郁金各10克,生地15克,薄荷5克,贝母、甘草各6克,水煎服。
7.雪梨去皮、核,切成碎块,罗汉果洗净,二者共放锅中,加适量水,煮30分钟即可饮用。
8.取金银花15克,生甘草3克,煎水含漱,可治咽喉炎。甘草250克,桔梗250克,麦冬250克,怀牛膝500克,青果100克。制法:将以上药共研碎成粗末,每10克为1包,用塑料袋封装备用,饮用时放在保温杯里,用开水冲泡代茶饮,每日饮服1~2包。
9.金银花、连翘、元参、麦冬、桔梗各10克,乌梅、甘草各6克,胖大海3枚水煎服。
(1)鲜丝瓜4根,切块捣烂去渣取汁,1次服完。 丝瓜
(2)花生米去皮开水炖服。用于治声哑、失声。 (3)白萝卜1只,香果3只,水煎后捞出,用白糖适量,代茶饮,每日2次。 (4)海带400克,洗净切丝,水煎后捞出,用白糖200克腌制1天后食之,每次50克,每日2次用于慢性咽炎,用于咽有异物感者。 (5)百合9克,绿豆15克,同煮加适量糖食用。 (6)红枣5只,在火上将皮烧焦,加白糖水喝。 (7)取瓜皮250克,加入两大碗水,熬至一大碗,加入少许冰糖,冷而饮之。可治咽喉炎。 (8)取核桃10枚,去硬壳,不去衣,分早晚两次服。15天为一个疗程。核桃具有消炎、润肺、化痰、止咳等功效。可治咽喉肿痛、咳嗽等疾病。 (9)大蒜2只,大蒜捣烂后贴鱼际穴、大椎穴。本方功可泻热清肺,用于治疗热上扰咽喉,咽喉肿痛。
小儿咽炎如果只是干咳可以服药。如果咳嗽有痰就去医院,不要拖延,以免发展到气管炎甚至肺炎。
咽炎好治,但是 咽炎是一种慢性病,要进行耐心持久的治疗才能够治好。咽喉是人体抵抗细菌病毒、预防呼吸道疾病的第一道屏障,咽喉不仅有扁桃体等淋巴组织,还下连着肺。当感染了咽喉疾病,患者会出现咳嗽、卡痰、呼吸困难,还会出现咳血、气喘、胸闷,当病情严重时会影响肺部正常呼吸。 所以,患有慢性咽炎必须及时治疗。而三清咽喉/片是众多咽炎患者康复的法宝。
一、推拿按摩治疗宝宝咽炎
方法一:
1、患儿坐位或仰卧,家长以拇、食、中三指挤捏天突穴30~50次,然后,以拇指指腹轻轻按揉1分钟。
2、按揉天突穴、合谷穴1分钟。
天突穴:取穴时,可采用仰靠坐位的姿势,天突穴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主治打嗝、咳嗽、呕吐、神经性呕吐、咽喉炎、扁桃体炎、喉咙的疾病。
合谷穴:确定此穴时应让患者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再介绍一种简易找法: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主治牙疼痛、牙龈疼痛、青春痘、赘疣、三叉神经痛、眼睛疲劳、喉咙疼痛、耳鸣、面部神经麻痹、口眼歪斜、打嗝等。这里顺便提及一下合谷穴指压的小窍门:指压时应朝小指方向用力,而并非垂直手背的直上直下按压,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此穴道的疗效。
方法二:
1、患儿坐位或仰卧,家长以拇、食二指指腹按揉喉结旁1寸处,自上向下反复操作1~3分钟。
2、以拇指掐揉廉泉穴1分钟,同时嘱患儿做吞咽动作。
3、点按少商、尺泽穴10~15秒。
廉泉穴:位于人体的颈部,当前正中线上,喉结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主治舌下肿痛,舌根急缩,舌纵涎出,舌强,中风失语,舌干口燥,口舌生疮,喉痹,咳嗽,哮喘,消渴,食不下。
少商穴:该穴位于人体的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主治疾病:咽喉肿痛,咳嗽,鼻出血,发热,昏迷,癫狂。
尺泽穴: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仰掌并微曲肘的取穴姿势,尺泽穴位于手臂肘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桡侧凹陷处。该穴上方3~4厘米处用手强压会感到疼痛处,就是“上尺泽穴”。主治喉咙疼痛、感冒、哮喘、手臂疼痛、心悸等。
按摩治疗的同时,可配用中成药如珠黄散、冰硼散等外用。较大儿童,也可配合针刺放血疗法。
二、宝宝咽炎生活调理
1、保持口腔卫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晨起、食后和临睡前要刷牙漱口,睡前不要吃糖果、糕点和甜饮料。
2、避免粉尘、烟雾及有害气体的刺激。
3、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防止伤风感冒。
4、多涕儿童,要保持鼻腔通畅,凡有病变导致鼻涕后流或鼻腔堵塞者,均应积极治疗。
5、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之物。适当多吃梨、生萝卜、话梅等水果,以增强利咽作用。
知识扩展
怎样带孩子看中医
中医诊断是依靠“四诊”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来检查病情。对于家长,应注意哪些事情,才能配合好大夫的检查工作呢?
望诊由于婴幼儿不会说话,即使较大儿童往往也不能正确叙述病情,况且寸口脉短小,就诊时又多不能与医生很好合作,哭闹乱动而影响脉息,因此望诊就显得尤为重要。历代中医儿科医家都把望诊列为首位,认为“小儿病于内,必形于外”。因此可以通过望神色、苗窍、指纹、二便等,来诊察内脏的疾病。
1、望神色:就是观察面部的神态与颜色,家长应尽量让患儿面部神态、颜色保持自然。就诊前要尽量安抚病儿,缓解病儿的紧张心理,力求使孩子在平静状态下就诊;就诊前不要给孩子化妆,如给孩子搽红脸蛋、红嘴唇、染指甲等,这些都会遮盖患儿面部的.本色,不利于病情检查。
2、审苗窍:包括察望目、舌、口、鼻、耳、前后阴。中医望舌,要看舌苔与舌质。在病儿就诊前,不要给孩子吃过热、过冷和有颜色的食物及饮料。
3、辨斑疹:小儿许多疾病均可发疹。病儿就诊前,家长需看看周身有无出疹,就医前最好给孩子穿松软、易解、好脱的衣裤,便于医生检查。
4、查指纹:中医对3岁以下小儿进行检查时,都要看指纹颜色变化。孩子就医前,要把小手洗净,候诊时要保持小手干净。
5、察二便:孩子大小便的变化对疾病诊断有一定意义,尤其是腹泻的病孩,来看病时,家长要带一份新鲜的大便,给医生看看,并便于做化验检查。若发现尿有不正常时,就需带一瓶清早的第一次尿,化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