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咽炎 >

蛋鸡慢性呼吸道用药几天为好?

时间:2023-07-22 17:07:17作者: xuhdhx

一、蛋鸡慢性呼吸道用药几天为好?

一般是轻的话是了两三天吧,严重话是一个星期左右吧

二、用药量及其如何计算?用药量及其如何计算?

拌料给药用药量的计算方法其用药量的计算方法是:每日鸡群的用料量×按要求欲配用的药物浓度=用药量用药量&pide;所用药物的纯度=用药片数例如有2周龄雏鸡500只患球虫病计划在饲料中加入2/1000000的地克株利进行治疗已知2周龄的500只雏鸡日喂料10千克地克株利的使用纯度是0.2%可以知道饲料中药物的添加量为0.000002×10(千克)&pide;0.002=10克所以在每天的日粮中加入10克0.2%的地克株利制剂就可以达到对球虫的治疗作用饮水给药用药量的计算方法配制方法是:饮水量×药物的添加浓度&pide;药物的纯度=每天的药物添加量但是一般情况下畜禽的用药都是分顿分次饮用可以根据药物的半衰期确定药物的使用次数以在水中加入50/1000000恩诺沙星为例其计算方法是:已知恩诺沙星的浓度为5%也是2周龄的鸡群发生呼吸道计算每次的使用量每天饮水两次计算结果如下:10(千克)×1000×2×0.00005&pide;0.05&pide;2=10克即每次饮水药物使用量为10克每天两次

三、斗鸡冬天呼吸道疾病用什么药治疗

喷雾给药适用于集约化斗鸡衡改扒养殖中呼吸道疾病的治疗,喷雾给药时,在药物的选择和操作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药物的选择。要咐昌求使用的药

物对呼吸道无刺激,不损伤呼吸道黏膜,且能溶于分泌物中,如泰乐菌素、中草药制剂、阿奇霉素、强力霉素、恩诺沙星等。要注意对症选用。

2.给药前斗鸡舍要除尘加湿。一般每 1000 千克体重的斗鸡群冬季需水 2 千克、春季需水 3 千克、夏季需水 4 千克。喷药前应先除尘加湿,间隔半小时后可喷雾给药。

3.注意保温保湿。喷雾给药时,要关闭鸡舍的通风口和灯光,冬季要求舍内温度高于正常温度1 ~ 2℃, 湿度以 65% ~ 70% 为宜。喷雾歼正后应密闭斗鸡舍一段时间。

4.控制雾滴大小。药物稀释时要求水质清洁。春、秋、冬季水温高出斗鸡舍内温度,以 38 ~ 40℃为好,夏季常温即可。

喷雾要选择专用的喷雾设备,喷雾器在鸡头上方 30 厘米处,喷头朝斜上方喷出,控制雾滴大小。

雾滴愈小进入肺部越深,但其在肺部保留越差,大多易随呼气排出而影响药效 ; 雾滴过大,则大部分落在呼吸道黏膜表面,未进入肺部。

一般要求进入肺部的雾滴微粒直径在 40 微米以下为佳。

5.喷雾给药最好在晚上进行。

根据药效学研究发现,呼吸道疾病的治疗效果与给药时间有极大关系。临床实践证明,傍晚 6-8 时喷雾给药疗效最佳,这可在最短时间内控制呼吸道症状,最大程度降低死亡,同时还可减轻应激反应。一般 1 天用药 1 次,连用 2 ~ 3 晚。

四、下呼吸道感染要吃什么药

下呼吸道感染是指咽喉以下的呼吸道出现炎症性疾病,包括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在治疗上主要给予抗感染治疗。对于呼吸道感染,可以给呼吸喹诺酮类抗生素,例如左氧氟沙星胶囊,头孢类抗生素,例如头孢克肟,头孢羟氨苄等,还可以服用青霉素类,例如阿莫西林。

下面是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医学上的常见抗生素类药物,但注意一定要在医生指示下使用,切不可自己随意吃:

1、喹诺酮类抗生素

2、新一代喹诺酮类药物 3、β┐内酰胺类抗生素 4、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增效联磺!

消炎去火的药

五、药理学笔记:药动学-药物体内过程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需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是吸收、分布、排泄。

1、被动转运 (顺梯度转运): 药物依赖于膜两侧的浓度差,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扩散转运的过程。多数药物属于被动转运。

(1)特点: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无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

(2)影响扩散速度的因素:

①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差。

②药物理化性质:分子量小、脂溶性大、极性小、非解离型的药易通过生物膜转运,反之难跨膜转运。

2、主动转运:是一种逆浓度(或电位)差的转运。特点:需要载体,消耗能量,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

二、吸 收

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静脉注射无吸收过程。吸收速度与程度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剂量和给药途径。

(一)吸收方式

1.多数药按简单扩散进入(吸收)。

(1) 影响扩散速度的因素:

1)膜的性质,面积及膜两侧的浓度梯度,

2)药物的性质,分子量小的(200d以下),脂溶性大的(油水分布系数大的),极性小的(不易离子化的)药较易通过。

(2) 吸收分布排泄的一个可变因素,与环境的酸碱度有关。

(3)离子障现象:非离子型药可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被限制在膜的一侧。离子障与吸收有关,可以理解为酸酸易吸收,酸碱难吸收.如弱酸性药在胃液中非离子型多,在胃中即可被吸收。弱碱性药在酸性胃液中离子型多,主要在小肠吸收。

2.少数药按主动转运而吸收,特点:

1)与正常代谢物相似的药物,如5-氟尿嘧啶、甲基多巴等;

2)靠载体主动转运而吸收的;

3)对药物在体内分布及肾排泄关系密切。

3.易化扩散是靠载体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方式,如葡萄糖的吸收,吸收速度较快。

4.吞噬作用:如维生素和蛋白质。

(二)消化道吸收 固体药如片剂、胶囊剂在胃肠道必须先崩解、溶解后才可能被吸收。

1.胃肠道给药 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小肠是主要吸收部位(ph接近中性,粘膜吸收面广,缓慢蠕动增加药物与粘膜接触机会)。

(1)口腔粘膜:脂溶性药物如硝酸甘油 (舌下给药) 以简单扩散方式被吸收。

(2)胃:小的水溶性分子如酒精可自胃粘膜吸收。

(3)小肠、大肠:大多数药物在小肠被吸收。 多数药物口服虽然方便有效,但其缺点:

1)首关消除:有些药首次通过肝脏就发生转化(被肠液或肠菌酶破坏,或肝药酶代谢等),进入体循环量减少。舌下及直肠给药虽可避免首关消除,吸收也较迅速,但吸收不规则,少用。

2)吸收较慢,欠完全,不适用于在胃肠破坏的,对胃刺激大的,和昏迷及婴儿等不能口服的病人。

3)影响药物在胃和肠中吸收的因素:

①溶解度:多数药物以脂溶扩散的方式被吸收。

②PH: PH主要通过改变解离与非解离分子的比值而影响吸收(离子障现象)。 弱酸性药在酸性环境中非解离型多,脂溶性大,吸收多;反之在碱性环境中吸收少。 弱碱性药在碱性环境中非解离型多,脂溶性大,吸收多;反之在酸性环境中吸收少。

(三)注射吸收

注射给药可将药郑判注射至身体任何部位发挥作用。注射给药需要医护进行,不方便,如剂量有误和过量注入无法回收。有的药品口服比注射吸收快,如安定,苯妥英钠等。

1)静脉注射可使药迅速而准确进入体循环,没有吸收过程。

2)肌肉注射(im)及皮下注射(sc) 药物脂溶性高、局部血流量大易吸收,较口服快。吸收速度取决于局部循环,局部热敷或按摩可加速吸收,注射液中加入少量缩血管药则可延长药物的局部作用。

3)动脉注射(ia)可将药物输送至该动脉分布部位发挥局部疗效以减少全身反应。例如将溶纤药直接用导管注入冠状动脉以治疗心肌梗塞。

(四)其他

1.呼吸道给药 肺泡表面积大,且血流量大,药物吸收极其迅速,气体及挥发性药物(如全身麻醉药)可直接进入肺泡。

1)雾剂可将药液雾化为直首搏径达5μm左右微粒,可达到肺泡而迅速吸收。2~5μm直径以下的微粒可重被呼出,10μm直径微粒可在小支气管沉积。后者可用于异丙肾上腺素治疗支气管哮喘。

2)较大雾粒的喷雾剂只能用于鼻者丛祥咽部的局部治疗,如抗菌、消炎、祛痰、通鼻塞等。

2. 经皮给药 除汗腺外,皮肤不透水,但脂溶性药可缓慢通透,可经皮给药达到局部或全身药效,促皮吸收剂氮酮,可与药物制成贴皮剂,如硝酸甘油可制成缓释贴皮剂预防心绞痛发作,每日只贴一次。

二、分布:进入循环的药向不同部位转移的过程。 药物在体内是不均匀分布,决定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

1、药物的理化性质:如分子大小,脂溶性。再分布现象:药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布,后向血流量小的组织转移的现象。如硫喷妥先在血流量大的脑中发挥麻醉效应,然后向脂肪等组织转移,效应消失

2、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为可逆性疏松结合,结合型药物分子量增大,不能跨膜转运、代谢和排泄,并暂时失去药理活性,某些药物可在血浆蛋白结合部位 上发生竞争排挤现象。药物分子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和药物与受体蛋白结合情况相似):具有饱和性与可逆性;结合物无活性和竞争置换现象。 竞争置换现象意义:

1)两个药物能竞争与同一蛋白结合而发生置换现象,使游离型(有活性)药浓度增加,导致中毒;

2)与内源性代谢物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如磺胺药置换胆红素与血浆蛋白结合,引起新生儿核黄疸症。

3)注射白蛋白可与药物结合而影响疗效;血浆蛋白过少(如肝硬化)或变质(如尿毒症)时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下降,易发生毒性反应。 假平衡现象:血药浓度趋向稳定,药与组织蛋白亲和力不同,血药浓度与组织内浓度不相等。

3、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如碘在甲状腺中浓度比血浆高1万倍。

4、药物的pka及体液ph: 如用碳酸氢钠碱化血液和尿,促进弱酸性药巴比妥类药物由脑细胞向血浆中转运和从尿排泄,是重要救治措施之一。

5、特殊屏障:

(1)血脑屏障是由血-脑、血-脑脊液及脑脊液-脑三种屏障的总称,能阻碍药物穿透的主要是前二者。

1)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致密,基底膜外有一层星状细胞包围,药物难穿透,脑组织浓度一般较底;

2)分子量小脂溶性高的药易通过血脑屏障,但脑脊液中药物浓度低于血浆浓度(大脑自我保护机制)。

(2)胎盘屏障是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妊娠期间禁用可通过此屏障引起胎儿不良反应的药物。

三、生物转化(代谢)

生物转化:药物灭活与体内消除的过程。生物转化与排泄统称为消除。药物在体内生物转化后的结果:

(1)失活-成为无药理活性

(2)活化-无药理活性成为有药理活性或产生有毒物质。

1、生物转化类型及其催化酶:

(1)生物转化类型:(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为氧化、还原或水解,是母药加入极性基因如-oh,使多数药物灭活,但少数活化变为活性或毒性代谢物,故生物 转化不能称为解毒过程。第二步为结合,是母药或代谢物与内源性物质如葡萄糖醛酸和甘氨酸结合。结合物一般极性增加,活性降低或灭活。

2.催化酶:

①专一性酶:如乙酰胆碱酯酶(ache)、单胺氧化酶、它们分别转化ach和单胺类药物。

②非专一性酶: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肝药酶)。组成:细胞色素p450,细胞色素b5和辅酶ⅱ(nadph)。功能:促进多种药物和生理代谢物的生物转化。[医学教 育网 搜集整理]

3.肝药酶:肝脏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是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由于没有相应的还原产物,又名单加氧酶,能对数百种药物起反应。肝 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的特点:诱导与抑制。 肝药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钠和苯妥英钠,能诱导酶的活性,加速自身或其它药物的代谢,使药物效应减弱,如苯巴比妥长期应用后产生耐受性。 肝药酶抑制剂:如异烟肼和氯霉素,能抑制酶的活性,降低其它药物的代谢,使药物效应敏化。

四、排 泄

排泄:药物原形和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1.肾排泄(主要排泄途径): 肾排泄的方式:

(1) 药物及其代谢物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后随尿排出;

(2) 肾小管外主动分泌到肾小管内排出。

(3) 影响因素:

①药物肾小管中重吸收量与尿液PH有关(离子障原理加速排泄是药物中毒常用的解毒方法)。

②同类药物之间有竞争性抑制排泄现象,如丙磺舒抑制青霉素肾小管主动分泌,延效并增强。

2.胆排泄:药物自胆排泄有酸性、碱性及中性三个主动排泄通道。 肝肠循环:自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结合型药物在小肠中经水解后再被重吸收。洋地黄毒甙肝肠循环较多,与其作用持久有关。在胆道引流病人,药物的半衰期显著缩短,如氯霉素、洋地黄等。

3.其他排泄:

1)乳汁PH略低于血浆,碱性药可自乳汁排泄,哺乳婴儿可能受累。

2)胃液酸度更高,某些生物碱(如吗啡等)注射给药也可向胃液扩散,洗胃是中毒治疗和诊断的措施。

3)肺脏是某些挥发性药的主要排泄途径,检测呼出气中的乙醇量是诊断酒后驾车的快速简便的方法。

4)药物也可自唾液及汗液排泄。粪中药物多数是口服未被吸收的药物。

作文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