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将咽喉红肿疼痛,吞咽不利、异物堵塞感、咽痒干灼等为主要症状的咽喉病,称为“喉痹”,与西医的咽炎相对应。根据其病因病机不同,又有“风热喉痹”,“虚火喉痹”之分,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咽炎、慢性咽炎。中医对咽炎病因病钒的认识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辨证治疗上有许多世代相传的有效方剂。远在《内经》中,就多处论述了喉痹的病因病机,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岁太阴在泉,草乃早荣,湿淫所胜,则埃昏岩谷,黄反见黑,至阴之交,民病……镒肿喉痹。”指出了肺筛功效失调,阴阳失却平衡,或因气候变化影响,外邪侵犯等因京,引起气血疾滞痹阻,气热内结,加之感受风热邪毒之气,内外热邪得结于咽喉而发病。 《内经》的这些论述成为后世医家治疗喉痹助理论依据。隋代,在治疗上着重提出了养生法和导引法。元明时期,认识到本病与气候、季节变化有点关系,阐明了喉痹与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联系。清代,喉科发展较快,加深了对喉痹的认识,提出了许多治疗喉痹的原则和方法,使喉痹的治疗大大前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