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五脏皆使人咳嗽。”咳嗽的治疗要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外感咳嗽中,最常见的类型有风寒型、风热型、表寒型和内热型。而表寒内热型咳嗽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咳嗽频繁而剧烈,往往时间较长,难以治愈。
外感咳嗽“寒包火”证常见于西医急性发作和慢性支气管炎,多见于冬春季。一、素体有郁结,是外寒所致,正如《医学心悟》所说:“人有郁结,风寒束之,热在内寒在外,俗话说‘寒包火’。”;二是外感风寒所致,但表寒未尽,肺热已起,也可形成“寒包火”的咳嗽。由于内热重,外寒感重,表现为热强咳嗽,口干舌燥,时断时续恶寒,周身疼痛。
对于寒火的治疗,应以“祛表寒清肺热”为主。正如《医学心悟》所说:“咳嗽的病因属于风寒,十有八九”,“肺有火,风邪易入,治疗宜解表清肺火”。麻杏石甘汤是临床常用的经典方剂。作者根据名医马友渡的经验,选择麻黄散表寒,黄芩清肺,形成“寒包火”的证型,运用复方疗法治疗咳嗽。马友渡指出:第一,要把重点放在“玄”字上。麻黄,以麻黄为首,用于祛风散寒,宣肺止咳平喘。麻黄是治疗风寒咳嗽哮喘的第一重要药物,特别是在辅以苏叶、防风的情况下,其散寒宣肺之功更强,三药并用,散表寒,使寒邪不再束缚肺,可宣肺气,从而缓解咳嗽哮喘。二是突出了“清”字。黄芩,以黄芩为首,是首治肺热的药。与鱼腥草、连翘同用,清肺热,清肺气,止咳,是治疗寒火咳嗽的第二招。三是体现了“化”字。选用桔梗宣肺化痰,结合夏季燥湿化痰,可增强祛痰能力,化解痰火结合,防止痰阻肺,促进肺气的通气。这是治咳嗽先治痰的原则。四是体现了“滴”字。杏仁、紫苑、少量小米壳均有镇肺止咳的作用,三药合用体现了“降”和止咳的作用。用药前三字,散寒宣肺,清热化痰,重在病因病机,用药后二字体现降低不良反应,止咳。最后,还要盲目使用甘草,甘草不仅是调和之药,更是利咽止咳之药,具有散寒宣肺、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
案件经查证属实:陈X,男,43岁。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哮喘10多年了,最近越来越严重。痰白色粘稠,黄色粘稠,难以咳出。恶寒发热,四肢背寒,口干舌燥,舌苔薄黄,脉滑。证属“寒包火”之证,宜表里兼施。处方:麻黄10g、杏仁10g、石膏30g、半夏10g、黄芩15g、桔梗10g、苏叶5g、甘草10g、连翘10g、蝉蜕6g、知母10g、紫苑10g、紫苏10g、射干10g。2剂咳喘略有减轻,6剂咳喘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