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支气管炎 >

胸部丝虫病

时间:2021-05-05 13:00:20作者: hdhuxi.com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班氏丝虫及马来丝虫的终宿主是人。血中有微丝蚴的病人或带虫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但有人在猴、狗、猪及一些野生动物淋巴系统中亦发现有该两种丝虫,故动物保虫宿主亦可能存在。传播班氏丝虫的主要蚊种是淡色库蚊、致乏库蚊,其次是中华按蚊。传播马来丝虫的主要蚊种是中华按蚊及雷氏按蚊嗜人血亚种,沿海地区东乡伊蚊亦能传播班氏和马来丝虫病。

  (二)发病机制

  胸部丝虫病的发病过程主要分为两期:①早期:多为过敏反应和以渗出为主的炎症反应,微丝蚴和成虫的代谢产物、蜕皮液和蜕皮、成虫子宫内的分泌物、死亡的虫体及其分解产物等均可引起机体全身或局部过敏性反应,在肺部可表现为嗜酸粒细胞浸润,并出现哮喘、干咳、胸痛、血痰、气促等呼吸道症状;②慢性期:由于淋巴循环的特异性,胸内深部淋巴系统被嗜酸性肉芽肿或纤维化所堵塞,淋巴液回流障碍,堵塞以下的淋巴管扩张、压力增高甚至破裂,故出现乳糜胸水、乳糜痰等。

【症状】

  肺丝虫病约半数无临床症状,约一半临床表现有周期性的感冒样畏寒、寒战、发热、即丝虫热,体温可高达40℃,2~3天后自退,亦可仅有低热,无寒战,此外还有乏力、全身不适、胸闷、长期咳嗽、胸痛、咯血、气急、哮喘、反复发作皮疹及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体检可有肺部哮鸣音、干湿啰音,如伴胸腔积液可出现呼吸音减低。如丝虫(多为班氏丝虫)在乳房淋巴道内寄生,可导致闭塞性淋巴管炎及由成虫代谢产物或虫体碎片所引起的嗜酸性肉芽肿,因此可出现单侧或双侧乳房结节或硬块,黄豆至蚕豆大,早期尚软晚期较硬无压痛,结节在外上象限多见,易误诊为乳腺纤维瘤、小叶增生或乳癌。

  在流行区人群中几乎全靠寄生虫学技术检查血和组织中的微丝虫,即可诊断。

【饮食保健】

【护理】

【治疗】

  1.用乙胺嗪粉与食盐加工成0.3%药盐,在流行地区普遍食用6个月,每人约服乙胺嗪总量9g。

  2.在流行地区全民间歇服乙胺嗪,成人每次服6mg/kg,每周或每月服1次,共12次。

  上述两种方法可使人群及淡色库蚊感染率大大减低,微丝蚴的阳性率从治疗前的10%降至1%,预防效果可靠。此外灭早、灭小、灭了的灭蚊原则十分重要。

【检查】

  1.早期过敏反应时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达(10~20)×109/L,嗜酸粒细胞达20%以上,但慢性期嗜酸粒细胞明显增高者不到10%。如伴感染,中性粒细胞亦可增高。

  2.血检微丝蚴 是早期诊断丝虫病的惟一可靠方法。通常采用外周血液,采血时间以晚上9时至凌晨2时为宜,如夜间血中微丝蚴超过150条/60l,则白天血中亦可检到微丝蚴。可用耳垂采血3大滴(约60l)涂厚血片,或鲜血1大滴(约20l)涂片低倍镜下检微丝蚴,亦可静脉采血将红细胞溶解后离心浓集吸取沉渣等方法检查。胸腔液、心包液甚至乳糜痰中偶亦可查得微丝蚴。

  3.乳糜试验 对疑为乳糜痰、乳糜胸腔积液等标本,常用苏丹Ⅲ染色证实。

  4.免疫学试验 由于存在假阳性等问题,其实用价值一直存在争议,但近年来丝虫病的免疫学诊断取得一定进展。

  (1)抗原皮试:用犬恶、班氏或马来微丝蚴、感染期蚴虫或成虫制成的抗原行皮试,阳性率达90%以上,抗原特异性也较高,但对血吸虫病有轻度交叉反应。

  (2)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两者均有较高的阳性率,可作流行病学调查,但由于转阴的时间较长,故不能考核疗效,亦不能区别以往感染或活动性感染。

  (3)斑点酶联试验(Dot-ELISA)和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Sandwich-ELISA):检测丝虫病人血清中抗原,特异性分别达96%、94%,并且两者均能检出活动性感染患者。

  此外还有用非放射性标记DNA探针、PCR加非放射性标记DNA探针或重组抗原-抗体测定对丝虫病诊断有一定帮助。

  X线检查:X线胸片可见肺纹理增加,散在粟粒状(犬恶微丝蚴常在肺内集聚形成嗜酸粒细胞灶点)、片状阴影或有胸腔积液征。在肺动脉寄生的犬恶丝虫死亡后,被血流冲至肺部,常致肺梗死或肺肉芽肿,形成孤立、圆形、边界清楚、无钙化或空洞、直径1~2cm的硬币样阴影,好发于两肺下叶,但以右下肺多见,易误诊为原发性或转移性肺癌。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国内虽有报道对可疑患者用纤维支气管镜活检找到微丝蚴,但实际上对诊断的价值不大,但对肺癌、肺炎等鉴别则有一定帮助。

【鉴别】

主要是血栓性静脉炎与感染性静脉炎,晚期丝虫病应与心力衰竭、肺部肿瘤等相鉴别。

【并发症】

合并细菌感染。

作文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