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胃肠乃健康之本。胃肠是人体最大也是最主要的营养基地,若患了胃肠病,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或久治不愈,会引起胃肠黏膜糜烂、溃疡、穿孔,甚至癌变,现胃肠癌的患者越来越多。同时,还可导致体内毒素堆积,使人体免疫力下降,产生系列严重的并发症,正可谓“胃肠有病,百病丛生”。
当今社会,胃肠疾病患者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年轻化,尤其是那些饮食不规律、应酬过多、烟酒过度、工作紧张、压力过大的人更易患胃肠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仅我国就有1.2亿胃肠病患者,其中中老年人占到70%以上。世界上每年死于胃肠病的人数在1000万以上。
胃肠病的常见症状有干呕、恶心、呕吐、嗳气、烧心、打嗝、反酸、吞酸、口干、口苦、口臭、口腔溃疡、胃胀、胃痛、两胁疼痛胀满、食欲不振或多食易饥、腹胀、腹痛、肠鸣、泄泻、大便糖稀、便秘、脱肛等,消化性溃疡患者还可见呕血、黑大便等,胃癌患者晚期可伴贫血、消瘦、面白无华、疲倦乏力等恶病质表现。
胃肠疾病历来被医家视为疑难之症。中医着眼于患病的“人”,而西医则着眼于人患的“病”。中西医学在治疗胃肠疾病方面各有优势,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其中通过现代检测手段发现有明确的器官损害者如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归属器质性疾病,西医学一般采用针对局部病灶直接拮抗的方法如手术切除、放化疗等,只要发现早、治疗及时,疗效还可以,如能结合中药调理,疗效会更好。但部分胃肠疾病,通过各种先进检查手段,均找不到器质性病变的证据,但却有打嗝、嗳气、胃部灼热、上腹部不适或疼痛、恶心、呕吐等上消化道症状,或腹胀、腹痛、便秘、腹泻、便秘腹泻交替等下消化道症状,或上下消化道症状重叠出现,这属于功能性疾病,占相当大的比例,西医学往往缺乏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而中医学可依靠辨证论治,运用中药和非药物疗法来治疗,疗效很好,且能有效防止病情恶化或癌变。
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预防和捍卫胃肠健康?名源堂中医馆胃肠病资深专家蒋士生教授认为:“六经为川,肠胃为海。”如果将肠胃比喻成蕴含丰富物质的大海,而人体的经络就像大地上的河川一样,将肠胃的营养物质输送到人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发挥着滋润濡养的作用。所以说,胃肠乃健康之本。要预防胃肠疾病,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合理饮食。《黄帝内经》提倡“食饮有节”。《素问 ·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食物吃多了,肠胃就会受到伤害。孙思邈在《道林养性》中说:“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吃七八分饱”。且日常饮食中要注意三种搭配:粗细搭配,以粗为主:荤素搭配,以素为主:酸碱搭配,以碱为主。饮食宜清淡,要少油、少盐、少糖,不要吃得过咸,少吃油炸、烟熏、腌制食品和辛辣刺激性食品等。
其次,要适当运用食疗。中医有“药食同源”的说法,平时可用药粥或药膳养生,如果配置合理,使用得当,对于胃肠疾病的预防、辅助治疗及病后康复,是有一定益处。如薏米粥,薏米不仅具有利水消肿、健脾祛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而且它是谷物的一种,有利于肠胃的吸收,对那些身体常觉疲倦乏力、大便经常溏滞不爽的人,效果明显。
再次,要注意饮食起居的规律。现代社会,很多人一天忙忙碌碌,吃饭、上下班、休息没有规律,时间一长,疾病自然就会找上门来,尤其是胃痛、胃胀等,虽然偶尔的疼痛和饥饿感忍一下就过去了,却不知这时候胃肠病正在悄悄袭来。因此,一定要合理饮食,戒烟限酒,调节工作节奏,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保持平和的心态,尽量避免吃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