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标志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48年,当时发现了Bence-Jones蛋白,可以作为多发性骨髓瘤诊断的实验室依据。甲胎蛋白(AFP)和癌胚抗原(CEA)于1964年至1965年被发现,使肿瘤标志物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淋巴细胞杂交,成立于1975年,产生了单克隆抗体,建立了一系列特异性强的肿瘤标志物。原癌基因发现于1976年,是从分子水平上升到基因水平的肿瘤标志物。但直到1978年,赫伯曼才正式提出肿瘤标志物的概念,并于1979年得到世界的认可。肿瘤标志物在肿瘤的诊断、预后和治疗以及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检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仅介绍癌胚抗原。
CEA是一种结构复杂的糖蛋白,分子量为20104。除了癌症抗原的特异性决定簇,还有一个与健康人非特异性抗原一致的共同决定簇。所以CEA多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和CEA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在临床上是有区别的,后者特异性更高。
用多克隆抗体法检测肺癌患者的SCEA时,不同病理类型之间的阳性率不同,以腺癌为主,其次是小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这种差异可能与肺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关,也可能与所用抗体的特异性有关。
目前已发现不同厂家生产的不同CEA抗原决定簇和CEA试剂盒对不同肿瘤、不同类型肺癌的阳性率不同。如果能鉴别出不同的CEA表位,制备出特异性更高的CEA试剂盒,就能进一步提高阳性率和检测特异性。
癌胚抗原(CEA)最早是由加拿大医生格洛德于1965年发现的。经过不断纯化,CEA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可用于各种能产生和分泌CEA并进入局部体液和血液循环的肿瘤,如结肠癌、直肠癌、肺癌、胰腺癌等。这些患者的血清、血浆和各种体液中均可检测到癌胚抗原的升高。CEA测定有助于辅助诊断、预后和疗效检测,但其假阳性和假阴性较高。
SCEA检测的阳性率也与肺癌患者的疾病分期密切相关,且有显著差异。科室检测到的病情变化,在高于正常值3倍时,会提示可能有全身转移。对于接受肺癌手术的患者,术后短期内SCEA值可能升高,一般在2个月左右下降并恢复。如果长期不减少或持续增加,应考虑转移的可能性。
目前常用的CEA检测方法有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