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肺脓肿 >

蹇先艾的乡土情结

时间:2021-09-24 14:49:20作者: xuhdhx

返观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新文学作家群,贵州籍作家寥然可数,蹇先艾几乎是一颗孤星。其创作中缠绕的“贵州情结”,是彰显其创作个性和价值的重要因素,理应受到关注这块土地者的珍视。蹇先艾虽是贵州遵义籍人,但1906年生于四川越隽县,1915年才随官任期满的父亲回老家定居。1919年13岁时,由父亲送到北京读书,蹇先艾在贵州常住不过4年多,其间,蹇先艾主要是在家读书,没有太多的机会接触社会,蹇先艾的创作是在异乡的孤独和丧亲的痛苦中开始的。贵州不过是他“借以纪念从此阔别的可爱的童年。”(《朝雾·序》)的一个载体,故第一部小说集《朝雾》,洋溢着田园牧歌的情调,并夹杂着怅惘、忧愁的情绪,抒情性很强。1928年蹇先艾返乡结婚。这次返乡促进了蹇先艾对贵州较为全面的了解,扩展了蹇先艾小说创作的视野和题材范围。也促成了他对贵州面貌的真实言说。1928年到1937年间的创作达到了一定的社会深广度。这些作品集中反映了20世纪上半叶贵州地方社会的现实图景。文本风格上,蹇先艾完成了从抒情到写实的转换,《盐巴客》、《贵州道上》都可以算是现实主义佳作,是真正能代表蹇先艾乡土写实成绩的作品。然而蹇先艾不可能像一个局外人一样,对这块土地纯然的“客观”。在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地烘焙出来的蹇先艾,难免用现代知识者的眼光审视封闭、落后的贵州,无奈这片“被看”的乡土同时又是作家自己的故土,中国传统文化中眷恋故土的美好情愫以及作家漂泊生活中寻觅精神家园的需求使他不能满足于旁观式的审视,他要融入。然而理性认知所带来的与故乡的心理距离和自己身上带回的异质因素(从服装、谈吐到思想),迫使他体味和乡土情感上的陌生,自觉到自己成为故乡中另类的尴尬,乡情依在,但乡愁变成了乡怨。此类作品便透露出一种反讽的意味。这是蹇先艾小说中出现的第三类乡土叙述。事实上这种对乡土的“在”而“不属于”关系,深刻的反映了现代知识者面对中国乡土的一种共时性体验

作文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