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体检发现肺结节,就是要得肺癌了吗?体检发现肺结节,难免会焦虑,但是肺结节不一定就是肺癌,很多种疾病都可以肺结节的形式表现出来。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和检测技术的提升,很多人,不论年轻还是人到中年,都有各种形式的体检。其实呢,年龄大于50岁,有吸烟史或肿瘤家族史的人,才推荐每年用低剂量CT进行体检。 换句话说,其余不在这个范围内的人用胸部CT体检是过度了的。但是既然发现了肺结节,就难免担忧,难免焦虑,体检医生发现了问题可能只是叫患者去大医院看,但对结节的处理方面了,医生的经验和责任心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先来从体检报告单上对结节的描述的字句中探寻一下蛛丝马迹。 1 结节的密度 磨玻璃样或者是实性,是对肺结节密度的描述。磨玻璃结节确实有一定可能为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AH)或者原位腺癌(AIS),及早期肺癌。但是其他因素也会导致磨玻璃样结节的产生,而且非常干扰影像科医生对结节密度的判断。 正常对肺部结节的随访所用的CT应为肺小结节薄层CT平扫,即扫描层厚应为1mm一层,在多个层面均可见结节的横断面;但如果是体检所用的普通CT平扫或低剂量CT,扫描的层厚为5mm一层,虽然可以用于大致的筛选,但是会漏掉一些小细节。 比如一个较小的结节,可能扫描到了边缘,而形成了较淡的一个阴影,此时“磨玻璃密度”实为误判。而肺血管分布区域的磨玻璃结节,也有可能是血管形成的伪影。 2 结节的大小 肺结节的大小由于拍摄CT的条件(上文所说的扫描层厚)以及结节本身边界不清、个人判断的因素而不同。不同医生之间的判读,几毫米之间的变动都是有可能的,并不一定说明什么问题。 而且对于性状不规则的结节,在不同的扫描层面也可能有很大的变化,正是因为这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在一切未经更为专业而且经验丰富的医生的判读之前的擅自担心都是耍流氓。 而且小结节一般也不会产生什么症状,发现结节之后在其对应部位的隐痛、刺痛、锐痛、血管波动痛、呼吸牵拉痛、闷胀感,窒息感几乎都是精神过度紧张所致的神经官能症。 试着用更有意义的事转移一下注意力,比如挂一个专业的医生的门诊。而不是擅自担心或者是各处去搜罗不靠谱的信息,不找到证实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的证据决不罢休。 此处该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医学是神圣与伟大的,作为一种经验医学,没有什么东西具有普适性,往往都是因人而异,别人的情况不一定适合你,因此我的科普内容只是告诉你要去怀疑,要去寻求个体化治疗的机会,而不去照抄照搬,对号入座。 因此发现了肺结节,要先用更科学的方法“确诊”,到底是不是肺结节,到底有多大。 假如证实了肺结节的存在,但在有限的就诊时间里,无法解答你对于肺结节的所有疑问时,我们应该如何与这个肺结节相处呢?我们先来分类讨论一下不同的情况。 首先,有的肺结节具有典型的影响学特征,性质几乎可以通过一次就诊明确(和临床医生的经验及责任心有很大关系),重点就在于对是否为恶性肿瘤的判断。对于比较大于8mm的,磨玻璃的类圆形结节,特别是结合一些胸膜牵拉征/凹陷症,短毛刺状,早期肿瘤的可能性比较大。 是否要手术切除及手术的方式与患者的年龄、心肺功能、结节的位置等多种因素有关,需要至胸外科会诊。此时再去纠结“我的生活作息如此规律,怎么会得这种病” 已没有太大的意义,手术切除或者放疗对预期寿命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另外血液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也可以用于辅助诊断,但若结节较小或者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肿瘤标志物可以在正常范围。而偶尔的肿瘤标志物的升高一点,大部分都是检测不准确,只需短期复查一下即可。真正由肿瘤原因引起的肿瘤标志物的升高往往是成倍的增长,反映肿瘤负荷比较大。 大部分结节并不典型因此可能需要做好长期随访的准备,随访时间间隔一般根据对结节性质的倾向制定:怀疑是早期肿瘤的结节开始随访周期为2-6个月,肺小结节薄层CT可以看得更清楚,如果几年没有太大变化,随访周期可以延长。 但也有的肿瘤长得非常缓慢,有的患者随访7、8年下来没变化,后面逐渐变大,手术后确实为恶性肿瘤。如果真的是肿瘤,不太需要担心几个月的时间有显著的变化,相反,短期内快速变化不是一般肺部原发性肿瘤的特征。对倾向于慢性炎症或者良性疾病的病灶随访时间可能更长。 由于多种疾病都可能以肺结节的形式表现出来,有的肺结节性质难以通过现有的资料明确,此时就需要横向与纵向(时间轴)联系起来。那么随访下来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呢? 肺部感染 有一部分普通细菌的感染会以肺结节的形式表现出来,此时往往有肺炎症状,比如发热,咳嗽,咳黄痰等,血常规会有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无症状发现的肺结节可能是其他真菌的感染,尤其是多发、磨玻璃肺结节,隐球菌感染比较常见。 因此发现性质不确定,怀疑肺部感染的肺结节一般会先抗炎治疗二周后,一个月后复查胸部CT,观察病灶变化情况。若病灶有缩小或密度变淡,则诊断性抗炎治疗有效,几乎可以排除恶性疾病。 若怀疑隐球菌的感染可以采血进行血隐球菌荚膜抗原或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检测,若为阳性,极为明确的隐球菌感染,可以进行抗真菌治疗了。 若为阴性还是不能完全排除恶性情况的存在,但却不能诊断性抗真菌治疗了,一方面药物价格不菲,另一方面还是对肝功能有一定挑战的,而且收效甚微。 抗炎治疗后无明显吸收的肺结节。这部分患者就有点尴尬了。慢性炎症和生长缓慢的早起肿瘤都有可能。 对于倾向于诊断为早期肿瘤的肺结节,可以通过横向结合其他辅助检查,比如血肿瘤标记物,甚至PET/CT,虽然PET/CT价值不菲,但对于大于2cm的结节还是有比较大的诊断意义。 对于肺原发肿瘤,可以协助观察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的情况及寻找时候有远处转移灶,以用于分期;对于怀疑肺部结节为其他部位肿瘤的转移灶,可以通过PET/CT寻找原发灶。 但有的情况下,PET/CT上有浓聚的肺部病灶也不一定为肿瘤,可能为真菌感染;有浓聚的肺门及纵隔的淋巴结也不一定为转移,可能为肉芽肿性病变或肺结节。因此对PET/CT的判读需要结合临床特征,对性质不明的肺部结节,PET/CT并不能做到一劳永逸。 慢性炎症 这是最理想的状态了,慢性炎症简单说来就像是以前生过的肺部疾病,比如肺炎或肺结核等治愈后形成的瘢痕,往往不需要服用药物或者用更过激的手段去处理它。 这种肺结节往往密度较高,呈实性或半实性,经过长期的随访大小和密度都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有的甚至能在纵隔窗上看到其发生了钙化。影像描述上可能有条索状、斑片状影。就像是那些生活过的痕迹,无论是瘢痕或者皱纹都要一笑了之,并与之和平相处。 对慢性炎症的判断,需要医生非常谨慎,因为这种肺结节并不会对生活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无需处理。对于难以判定的肺结节,会先排除其他可能的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查或者治疗的病灶之后才会判定为慢性炎症。 对于结核愈合后的瘢痕,很多人会理直气壮的说,很多人会说,“我没有得过结核呀”,他们的怀疑其实是对结核的发病率过度乐观,其实这种疾病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也并不少见,而且身体的很多变化是潜移默化的,是不为人知的。 你不知道不代表没有发生。 更何况,结核很多都是隐形感染,肺部有病灶,偶尔出现了一些低热或者乏力、盗汗这些不特意的症状,然后在肺部留下了痕迹,形成了结节,尤其是作为结核的好发部位的双上肺叶。 就像一阵风,一些人,明明是萍水相逢,擦肩而过,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忘之不得,回忆可惜。 其实关于肺结节,不需庸人自扰、杞人忧天,但也不能随意对待、听天由命(目前看下来,好像没有)。胸部CT上小于3cm的病灶都可以叫肺结节,而且多种病因都可以形成肺结节,重要的是调整好心态,把紧张与忧虑转化成积极的治疗和珍惜眼前美好的生活。 关于肺结节其实还有很多可以说,首先清晰的影像学资料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已经随访了很久的肺结节患者,就诊时需要携带之前的资料,最好可以把时间标签贴在上面,因为肺结节的性质和它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有非常大的关系,有时候几年前拍的片子是决定诊断的重要依据。
CT上有肺结节不一定就是得了肺癌了,可能是气滞血瘀,痰湿阻肺,建议找中医辨证阴阳虚实寒热后结合体质对症下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