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5日,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视频讲座答疑期间,有小朋友提问:新冠病毒是什么颜色的?张文宏介绍,新冠病毒是外面一层蛋白质,里面包着基因,非常小。我见过的病毒都是黑白色,因为只有电镜下面才能看得见。
2020年4月15日下午,我驻欧盟使团、驻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使馆与上海市外办联合组织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视频讲座,经上海市卫健委协调,邀请上海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与在欧中资企业、华人华侨、留学生进行交流,答疑释惑。
在答疑期间,有一个小朋友提问,新冠病毒是什么颜色的?
张文宏介绍:新冠病毒是外面一层蛋白质,里面包着一包基因,非常小。我见过的病毒都是黑白色,因为只有电镜下面才能看得见。因为病毒自身没办法存在,比如在台子上,它可能几个小时就死掉了。它一定要寄生在宿主里面,寄生在哺乳动物的细胞里面,它才可以不断地复制,所以就是说新冠状病毒飘在空气当中没有用的。所以我为什么跟大家讲,保持社交距离很重要。
中国抗生素用量是美国600倍
随着抗生素使用越来越泛滥,造成大量耐药菌种的变异和传播,使得很多价格低廉、曾经疗效显著的多种抗生素,已经对许多市民起不到治疗的效果。由于治不好病,医师只能更新品种并加大剂量,客观上却进一步加重了抗生素滥用的情况。
专家:部分抗生素对患者已无效果
以前对付疾病有很好效果的诺氟沙星、氟哌酸、磺氨类等药品,由于以前广泛使用,现在几乎对患者没有任何效果。而后来逐渐使用的头孢氨苄、头孢拉丁等广谱抗生素,也由于大量使用而产生抗药性,目前也已经被多数医院所淘汰。冯琳说,不是因为这些药品价格低而不愿使用,而是使用这些药品对原有病菌已经没有治疗效果。
此外,喹诺酮类药品由于无法被人体所分解而被大量排放到野外,这两年相关细菌的抗药性也变得大大增强。
患者服药不规范导致使用超大剂量抗生素。
许多药品需要一个环境才能达到杀菌的效果,患者服药不规范也是造成药品滥用的重要原因。冯琳说,青霉素类药品是时间依赖性药物,需要一定浓度的药物成分每天在患者体内维持8小时以上,连续3天才能获得效果。可有些患者并不按时服用药物,或者30分钟就匆匆挂完水,这样不仅起不到治病的效果,反而更容易产生耐药菌,延误病情。冯琳说,由于用药不规范或在小诊所治疗,目前来省人民 医院就诊尿路感染的女性患者,基本上需要使用超大剂量的抗生素,才能缓解病情。
此外,不少患者太“急功近利”或“固执己见”。冯琳说,《指导原则》中明确指出,外科一类的手术,如休克、穿刺等,均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可一些病人就是不听医生意见,坚决要求使用抗生素。或者得了 病毒 性感冒也使用高纯度的抗生素来挂水,这都是滥用抗生素的表现。
临床诊断是指医生给病人检查疾病,并对病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作出分类鉴别,以此作为制定治疗方案的方法和途径。 按照临床诊断的标准确诊的病例为临床诊断病例。
临床诊断的首要步骤就是通过询问就诊者的主观感受症状来采集病史资料。病史对诊断可起到定向作用,能提示诊断的线索。
2020年2月13日,湖北省卫健委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情况通报中提到,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近期湖北省对既往的疑似病例开展了排查并对诊断结果进行了订正,对新就诊患者按照新的诊断分类进行诊断。
湖北以外其他省份仍然分为“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两类, 湖北省增加“临床诊断”分类 。并且,湖北省 “疑似病例”标准放宽 :无论有没有流行病学史,只要符合“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和“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这2条临床表现,便可考虑为疑似病例。而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者,为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诊断标准没变。
这意味着,疑似病例只要拍CT,有新冠肺炎肺部病变的特征,在没有核酸检测的情况下,就成为临床诊断病例。
中央指导组专家、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说:我们在看病诊断肺炎时,能够拿得到的病原学,也就百分之二三十,剩下的百分之七八十要靠临床诊断。从临床思维和临床医生的临床路径角度来说,增加临床病例的诊断,有益于临床医生对疾病多一个判断。
前一段时间我们主要是靠核酸来进行确诊病例。实际上按照我们临床诊断的标准,是有一大部分疑似病例的。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从这几个方面综合诊断:第一,如果病人在湖北或者在武汉地区,那肯定是已经有流行病学史了;第二是发热、呼吸道咳嗽、憋气的症状,这是临床症状;第三是临床有体征,查体检查;第四个是CT影像。比如说我们常见的肺炎链球菌肺炎,实际上能拿到阳性的比例以及培养的比例也就百分之二三十,大部分是靠临床医生来对临床病例下一个临床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