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肺炎 >

持续性肺炎的治疗体会

时间:2021-04-01 10:00:00作者: 邯郸呼吸网

引言‘肺炎’被西医认为是由细菌、病毒、支原体、真菌等致病菌引起的;治疗时应选择相应的抗生素,结合对症支持治疗。

西医认为肺炎是由细菌、病毒、支原体、真菌等致病菌引起的;治疗时应选择相应的抗生素,结合对症支持治疗。但如果长期治疗肺炎,症状不愈,肺部病变难以吸收,则称为“迁延性肺炎”。据笔者辨证,中医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天已经证明了四个案例:

 例一 肺津不足

初步诊断:患者男性,40岁。一个多月前咳嗽,发烧39。5,西医诊断肺炎,抗生素治疗后高热消退,双肺湿鸣音仍存在。症状:咳嗽,痰多,口干舌燥,舌质干净,光滑无苔,脉滑。证为肺热津耗,治为养肺化痰。处方:沙参30g,川贝6g,麦冬30g,杏仁15g,款冬花15g,桑白皮30g,陈皮15g,竹茹12g,茯苓12g,马兜铃10g,甘草6g,三剂。

二诊:咳嗽明显减轻,听诊肺湿音消失,舌干净红润。处方:前面加五味子15g、乌梅10g三剂。

第三次诊断:症状缓解,胸部DR复查,肺炎吸收。冯凭生脉胶囊(2粒,tid)见舌红少苔,口服半个月,以待后期改善。

按:此证因高热耗液,肺气阴两虚而久不愈。求治因,当以清补肺阴为主治疗时,除痰,使肺阴恢复,肺气减轻,病就痊愈了。

例二 脾虚肺弱

初步诊断:患者为女性,19岁。咳嗽,低烧已2月,西医诊断为间质性肺炎DR。症状:咳嗽不佳,痰液粘稠,面色晦暗,精神萎靡,体质虚弱,舌苔白腻,脉滑。治痰咳嗽。处方:陈皮15g半夏12g茯苓15g枳壳15g桔梗15g牛蒡子15g竹茹12g白前15g苦杏仁15g莱菔子30g葶苈子20g大枣15g两剂。

二诊:咳嗽好一点,痰少一点,舌苔薄一点。去花椒籽和大枣,加紫菀15克,款冬花20克。

第三诊断:舌苔苍白,脉弱,偶有咳嗽,食欲不振,毁容。这种脾虚肺弱的现象,就是健脾养肺。处方: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2g半夏12g山药15g木香15g砂仁12g健曲30g乌梅10g薏苡仁20g香附15g炙甘草6g六剂,症状全部消失,复查胸部未见异常。

按:这个病人平时饮食不规律,脾胃虚弱,又有致病因素引起的肺炎,所以肺气不通,脾运更是失职。脾气虚弱,不能散精归肺,肺脾两虚,导致咳嗽不止。第一次诊断痰不清时,给痰,咳嗽;但最后还是要理气渗湿,培土生金,收功。捂脾有利于身体健康,痰来自于神。

 例三 痰浊壅肺

初步诊断:患者男性,60岁。慢性支气管炎的既往病史。一个月前,他又发烧了,但还没有回来(西医诊断:急性慢性支气管炎伴肺部炎症)。发热无汗,恶寒咽痛,喉痒咳嗽痰多,咳嗽不畅,食欲不振,舌苔厚腻,脉数。症状为肺气未宣,痰瘀互结,需宣散化痰。处方:炙麻黄12克苦杏仁15克防风15克牛蒡子15克dri

初步诊断:患者女性,80岁。他有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病史。几个月前他患上了肺炎。WBC 20.4 * 10 9/L,大量使用抗生素后一直无效。现在发烧38.5-39.5。是口干舌燥,口干舌燥,咳嗽不畅,食欲不振,大便干燥,身薄,声调低,舌红舌燥,根部乳糜斑片状(真菌感染),脉细,症状为阴虚津亏,痰阻肺,宜以增液润肺清热为治。处方:西洋参10g,生地30g,知母10g,麦冬30g,芦根15g,枇杷叶15g,瓜蒌15g,百合15g,石斛15g,甘草5g,三剂。

第二次诊断:热势轻度,体温38,余症状不变,继续前三剂。

第三诊断:热度已低,T 37,胃气渐动,舌先恢复,口干不爱喝,大便干涩如初,舌滑润泽,脉数略强。WBC为13.7 * 10 9/L,阴、津略有恢复,然后清肺养津。处方:西洋参10g麦冬30g人参10g石斛15g川贝6g桑叶15g枇杷叶15g竹茹12g生地30g苦杏仁15g白前15g枳壳15g桔梗15g甘草6g六剂,马人丸12g,tid。

四诊:热味佳,大便通畅,咳嗽少痰少,舌质红润,脉象

细带数。WBC 8.7 *10^9/L,病情稳定,再续前方六剂,症愈人安。

  按:该老年肺炎,高热近月,阴液耗竭,病情危重。此时治当以救阴扶正为主法,佐以清化痰热。六剂后热降胃苏,阴津渐复。续以增液滋养,终见功告痊。至于糜苔,虽系真菌感染,亦因正虚阴耗,无须另治;倘投苦寒之剂疗之,必致伤胃,抑且竭阴,故不可不察。

  体会:

  盖病之愈否,与正气之强弱,感邪之深浅,有密切关系。若疾病初起,感邪轻微,正气尚足,在邪正相搏的过程中,正长邪消,其病自愈。若感邪深重,邪正相搏,于邪热转衰之时,正气亦已受伤,无力祛邪务尽,遂致迁延不愈。此时常见肺脾不足,气阴两虚之象,是为正虚邪恋。‘迁延性肺炎’即为病久而肺气受伤,津液亏损,致肺炎一时难以吸收而淹缠。故辨证之时,必须注意到正气已虚,痰浊恋肺及肺脾之间的内在联系等各方面情况,方不致误。

  « 医约 咳嗽 »:“咳嗽毋论内外寒热,凡形气病气俱实者,宜散宜清,宜降痰,宜顺气。若形气病气俱虚者,宜补宜调,或补中稍佐发散清火”诚经验之谈也。临床若能正确掌握,治则每多良效。

作文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