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咳嗽.病已明确.建议你点滴青酶素和左氧佛沙星7天.当然青霉素要皮试.快去吧,如果成了慢性迹卜的就惨了.
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表现有发热、畏寒、身痛岩塌、咳嗽、咯痰、喘息等症状。
治当辨明邪正虚实,疏风解表,宣肺散寒,对症下药,民间的效验治法有
1:中成药疗法
用药:麝香虎骨膏1张
用法:将膏药剪成直径0.5厘米的圆形,外感咳嗽贴敷大椎、肺俞、定喘、风门穴;慢性支气管炎贴定喘、风门、肺俞、膏盲穴。两天换药1次
疗效:用药3次,可获显效。
2:处方:肺形草、沙氏鹿茸草各150克,佛耳草、百部各75克,桑白皮60克,黄荆子45克,麻黄30克
用法:水煎,每服50毫升,日2次,连服20天
疗效:有效率粗州圆达84.2%
3:处方:鸡屎藤、鼠曲草、鱼腥草各30克,桔梗、牛蒡子各10克,冰糖、蜂蜜各50克
用法:水煎2次,过滤浓缩加糖、蜂蜜调匀,每服25毫升,日3次,10天1疗程。
疗效:有效率达96%
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是鼻、咽、喉部急性炎症,多发于冬春季、本病多先由病毒感染引起宽态饥,少数由细菌直接感染所致。
(1)普通感冒 俗称伤风,起病较急,主要有打喷嚏、鼻塞、流涕(开始为清涕,2-3天后变稠)、咽干或咽痛,伴或不伴发热、头痛、乏力。检查时鼻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咽部轻度充血。一般3-7天痊愈。
(2)急性咽、喉炎 主要有咽部发痒、灼热感、疼痛、干咳、并可有声嘶。检查时咽部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可有颌下淋巴结肿大和压痛。
(3)细菌性咽-扁桃体炎 起病急,有畏寒、发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咽痛明显,吞咽时疼痛加剧,伴头痛、乏力。检查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充血肿大、表面有脓性渗出物、颈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和压痛。
普通感冒有急性咽、喉炎主要选用病闭耐毒灵和其他抗感冒药,如复方感冒灵、三九感冒冲剂、力克舒、康泰克等;细菌性咽-扁桃体炎应选用青霉素、复方新诺明等抗菌药物。
患者应多饮水,高热时适当选用退热药,咽痛明慎返显时含用各种喉片,如华素片、健民咽喉片、西瓜霜等。
轻感冒或咳嗽者按摩手掌的治感冒穴比较简单易行,该穴位于左手掌大拇指和食指之间(近虎口处)以及右手大拇指第二关节以下部分的掌面。
用一把金属匙子放在开水里加温后(以不烫伤手为度)放在手掌表面“治感冒穴”上按摩。热按摩片刻后,再用一把泡在冷水里的匙子刺激该处,如果某处感觉异常,则在该处加强按摩
上呼道和下呼道感染了怎么办?
1、如果是上呼吸道感染的话,一般以病毒感染比较多见,所以上呼吸道感染感染是可以自愈性的疾病,如果是免疫力抵抗力都比较好的话,可以不需要特殊的治疗,只要注意休息,多喝水,清淡的饮蚂御食,一般的可以慢慢自己好转的。
2、如果是下呼吸道的感染,比如说支气管炎,支气肺炎,还有支气管扩张等等,一般的是细菌感染比较多见,所以我们一般需要抗感染治疗,比如说使用头孢菌素、青霉素以及喹诺酮姿物搭一类的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
出现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可以通过饮食调养、运动调理、口服药物治疗,降低人体呼吸系统出现炎症反应造成的影响。
1、饮食调养:患有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有可能会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不建议患者吃辛辣油腻食物,例如火锅、麻辣烫等,可以适量补充苹果、猕猴迹拿桃等清淡食物。
2、运动调理:出现呼吸系统炎症后,建议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当进行散步或慢跑等体育锻炼,辅助调节自身基础代谢活动以及血液运行,辅助身体康复。
3、口服药物治疗:如果人体呼吸系统受到细菌刺激,诱发上下呼吸系统炎症,建议患者按医嘱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分散片等药物治疗。
患有呼吸系统炎症后,建议患者远离低温环境,减少冷空气对咽喉部位产生的影响。
迎香穴啊,感冒容易鼻塞,按摩鼻翼两侧的迎香穴可以缓解。如果觉得头闷可以按摩太阳穴和脑后的风池穴。按摩颈部后侧的大椎穴可以缓解头疼。如果胃口不好就按摩虎口的合谷穴。睡前在热水泡个脚,感冒很快就会好哒。不过如果是肠胃感冒就另当别论了,要拉伸脾胃经,按摩这条经络上的穴位。
缓解打喷嚏,鼻塞,流鼻涕 1. 迎香穴:在鼻的两端半个手指处 2. 列缺穴:双手虎口自然交叉,食指接触到的位置. 3. 四白穴:眼眶底下一个手指处(有个小窝的就是) 4. 合谷穴:五指并拢,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肌肉最高点. 5. 风池穴:后脑双侧骨下 (有两个窝就是) 头痛,怕冷,肌肉酸痛 1. 太阳穴:眼角外侧一个手指处(张开嘴的时候有个窝) 2. 印堂穴:眉毛中间 3. 攒竹穴:眉毛的内端(有个小窝) 4. 百会穴:头顶中央 5. 风池穴:后脑双侧骨下 6. 太冲穴:脚背 第一拇脚指和第二脚趾之间. 发烧,发热 1. 大椎穴:低头 颈后最高点的下面 2. 外关穴:前臂外侧正中 距离手腕两个手指处 3. 曲池穴:胸窝的外侧(肌肉的最高点) 4. 合谷穴:五指并拢,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肌肉最高点. 5. 风池穴:后脑双侧骨下 咳嗽,哮喘 1. 檀中穴:两个乳头中间 一分种 2. 天突穴:胸骨上面的窝 (喉咙下有个小窝) 3. 定喘穴:低头 最高点骨的两侧 2分钟 4. 尺泽穴:肘关节窝内 5. 孔最穴:前臂外侧中间 (手平侧 手腕和肘关节中间就是) 6. 内关穴:前臂内侧正中 距离手腕两个是手指处 7. 列缺穴:双手虎口自然交叉,食指接触到的位置. 8. 合谷穴:五指并拢,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肌肉最高点 穴位按摩治疗感冒高热 1 临床资料 本组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最大59岁,最小17岁,平均38岁;就诊时间最早2h,最迟40h,平均15.5h。均有感冒病史。经一次手法治疗后,均达快速降温的显著效果。 2 按摩方法 2.1 治疗原则 疏通经络,调整阴阳,快速退热。 2.2 穴位及经脉 上星、印堂、鱼腰、太阳、风池、大椎、风门、斜方肌、头夹肌及带脉等。 2.3 手法 揉、点按、推、拔、抖等。 2.4 操作程序 (1)患者取坐位,面向术者。术者用拇指揉按上星穴和印堂穴约半分钟,接用双拇指由印堂横推至左右鱼腰穴3~4次,揉按鱼腰穴,再推向两侧太阳穴揉按约半分钟,然后经耳上推向颈后风池穴。(2)术者转向背后,双手中指或拇指揉按加点按风池穴半分钟后顺推头夹肌3~5次,提拔头夹肌中段3~5次。(3)用双手掌搓揉两侧斜方肌和背部肌肉半分钟,提拔斜方肌中段3~5次,然后用掌根或大鱼际揉大椎和双风门穴至发热感,点按大椎和风门穴。再用双拇指沿脊柱二旁从上到下推至腰部3次,提拔带脉。(4)用双手掌心贴双肩峰部,两用拇指分贴前面(相当于手厥阴心包经),余四指分贴后面(相当于手少阳三焦经),术者两手同时向下直推至腕部2次。然后术者转向正面,左手握住患者右腕,右手在患者腋窝中部提拔腋窝大筋。要达到患者手臂有麻痹感方才有效。再换右手进行。再用双手握住患者手指有节律的抖动手臂数下,而手法完毕。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50岁,初诊,1993年4月3日患者因感冒出现体温升高,曾用中西药治疗,体温虽有下降,但停药后又升至 40℃,诊断为“感冒高热症”,经上述手法治疗1次,10min内体温即下降至37.5℃,继用中药调理治愈,1周后随访一切正常。 4 体会 通过穴位及经脉按摩刺激,能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疏通经路,调和气血,达到快速退热的显著效果。 大椎穴为手足三阳经和督脉的会穴,古籍早有“泻大椎退热”的记载,治疗时应逆时针揉按。风门为风邪出入之门户,为风病治疗之要穴。带脉环身一周,有约束下行经脉的作用。故揉点大椎、风门,提拔斜方肌及带脉对疗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开窍退热,引邪出表之功效。 此手法简单易行,无副作用,便于推广应用,但手法退热后必须相应药物调理才能巩固疗效。 此手法在我地区俗称“开窍法”中的一种。通常应用于“中暑”者临床出现的头痛、腹痛、恶寒、高热及全身乏力等症。但对其他疾病并发的高热未作试治,尚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 治疗感冒的穴位及指压法 穴位是在颈后侧称为“大椎”之处。挺直身体、颈部向前倾,在颈根处有块隆起的骨。在此隆起骨中,最接近颈部上面的骨称为第7颈椎、其下降之骨(第一胸椎)间凹洼的中心,即是称为“大椎”的穴位。 强力按压此穴位,能促进组织的发达,使身心一面作用旺盛,一面控制体内钙与磷的代谢。进而增加对滤过性病毒的抵抗力。 首先,深呼吸,在气止时用食指强力按压穴位,缓缓吐气。经6秒钟后,再慢慢的放手。 以此要领重复做10次到30次。 用这种治疗法几乎可治愈感冒,如果还未能完全复原请再试试以下的治疗方法。 从朝向大椎下的第2个凹洼(第2胸椎与第3胸椎间)的中心,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处。此穴位称为“风门”,治疗要领同上(手无法到达请别人帮忙),连续做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