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所指的哮喘含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哮喘包括由 心脏、肺等多种疾病引起的喘息症状,即中医的喘证;狭义的哮喘是指支气管哮喘,也即中医的哮证。哮和喘相类,但哮乃喉及肺中有呷呀之音(哮鸣音),哮证通常以突然发病、呼吸急促、喉中哮鸣、胸闷气粗、喘息不能平卧为证。中医认为哮喘的病因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宿痰内伏于病人肺内,再由外邪入侵、饮食失调、冷暖不当或情志不畅等外因而诱发。也有因久居寒湿之地而成者或由积热熏蒸、痰火内郁而成者。哮喘的急性发作期通常以标实为主。而哮喘缓解期多以本虚为主,久病反复发作则可导致肺、肾、脾的虚证,表现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特征。哮喘的辨证施治应遵?quot;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表的原则。
一、哮喘的内因(宿根)
由先天禀赋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宿痰停聚于病人的肺经,痰湿或痰热伏于病人肺内,而成为哮喘的宿根。这是病人易感受外邪,诱发哮喘的内在原因。哮喘发作时,邪盛于肺,但疾病的根源则与肾和脾有关。这是因为肺主气而司呼吸,但气的根本在肾,肾虚则不能纳气,致使上下之气交接失常。《类证治裁》所称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说明了肺主气,肾纳气,气出于肺而根于肾的肺肾之间的密切关系,哮喘病人的辨证也可常见肾气虚者。肺是贮痰之器,而脾是生痰之源,如果脾失健运,则聚液成痰,上阻于肺而引发哮喘,(证治心得>云:肺为气之主,而脾则肺之母也。脾肺有亏则气化不足,不足则短促而喘。其中尤以肾气的盛衰,对于本病的进退更有重要作用。. 痰也是哮喘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病之所以反复发作,多因有伏痰而遇诱因所触发。痰的来源主要有三,一因脾虚,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水湿停聚成痰;二因肾阳虚衰。水气不化,上泛为痰;三因肺气不足,肃降失职,也可以生痰。因有痰湿停聚,所以一旦受诱因触发,就气动痰升,痰气相搏,气道不畅,呼吸受阻,出现胸隔胀闷,喉中有哮鸣音、喘咳不能平卧等气道壅塞的症状。
有些病人自幼即发哮喘,这种哮喘与病儿的内伏痰饮(宿根)关系密切,临床上称之为天哮。
二、哮喘的外因
外因也是诱发哮喘的主要因素。在肺经有宿痰停聚的病人。感受外邪时可引起气动痰升,阻塞肺络,而致痰鸣喘逆。哮喘的外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感受风寒外邪 ,
哮喘的外因以风寒之邪居多,尤其是与气候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如气温转冷,感受风寒而引发。风寒之外邪缠绵日久,邪伏于里,留于肺俞而致病。
(二)饮食不当
许多食物可以引发哮病,如鱼虾蟹类、蛤类、蚌类和贝类海产品、牛奶、鸡蛋、肉制品、豆制品、芝麻、花生、扁豆、芸豆、桃子、香蕉、苹果、巧克力以及辛辣食物、过成过甜食物等均可引发或加剧病势。
(三)久居寒湿之地
久居寒湿之地而成者是因素体本亏,而成哮病,久居寒冷潮湿之地而加剧,遇温热而瘥者。
(四)感受火邪
每遇暑天热盛时而发,恶热不恶寒,痰吼喘急,烦躁口干。感受火邪引发哮病者通常在夏季发病或病势加剧。
(五)情志失常
喜、怒、忧、思、悲、恐、惊等精神情志的七情变化可以影响脏腑气血的功能,许多哮喘病人可以因为这些精神、情绪因素的改变而引发喘息发作,这在成年病人较为明显。
(六)过度劳累
身体的过度疲劳,肺劳、肾劳、脾劳以及心劳、肝劳均可不同程度的影响脏腑的功能,是引发哮喘的外因之一。
三、支气管哮喘的辨证分型
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其治疗方法,可因发作期与缓解期的证候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中医对哮喘的治疗应首先辨明哮喘之虚实;根据虚实,虚喘再细辨属肺虚、肾虚、脾虚。是阳虚还是阴虚。实喘再细辨属寒喘还是属热喘,并注意寒热的相兼和转化。除辨虚实寒热的证候外,还须细辨有无痰壅。一般认为,急性哮喘发作期多属实证,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胸膈满闷,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鸣音,呼气延长,被迫起坐,不得平卧,重者可见面色苍白或紫绀,大汗淋漓。哮喘缓解期多属虚证。久病反复发作者可虚实夹杂。
(一)实喘
实喘主要发生在哮喘急性期,主要表现为喉中痰鸣、声高气粗、呼吸困难、烦躁不安、两唇青紫、哮喘声重等,主要为风寒或躁热犯肺,加之痰湿停聚,气逆痰升所致,较为常见,实喘有寒喘和热喘之分。
1.寒喘 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喉中痰鸣、畏寒无汗、背冷、喷嚏、流清涕,肢体不温,面色苍白,痰液清稀而带泡沫,口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细或浮滑。若伴有恶寒怕风,发热无汗,头疼身痛,脉浮紧者为兼有风寒表证。现代医学通常是指寒喘为无呼吸道感染的单纯哮喘发作。
2.热喘 主要表现为怕热烦躁,面唇较红,哮喘发作时声高息粗,喉中痰鸣,喉痛。痰液粘稠而黄,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若伴见发热自汗者为兼有风热表证。现代医学通常认为热喘是合并呼吸道感染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二)虚喘
哮喘缓解期的主要证候为虚证,主要表现为胸闷气短,动则气急,虽喘而声微,咳嗽痰多等。主要与肺虚、脾虚或肾虚有关。应仔细进行辨证,分别给以益肺、健脾、补肾等法。
1.肺虚 多由外感病后气阴二伤所致。由于肺为气之主,因此主要表现畏寒自汗,咳嗽气短。痰多清稀,语音低弱,懒言,面色神疲,稍感风寒,容易诱发哮喘,发病前打喷嚏、鼻塞、流清涕、舌淡苔薄白,脉濡缓无力的属肺气虚;若气短咳嗽,少痰或无痰。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午后颧红或潮热,舌质红嫩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的属肺阴虚。
2.脾虚 多因外邪入侵或多食生冷或辣而致脾不健运,痰浊内生上行于肺而致。主要表现为咳嗽痰多,面黄少华。倦怠乏力,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薄,食油腻则易腹泄或见浮肿。舌淡苔白润,脉缓或细无力。
3.肾虚 肾气不足在哮喘患者是最为常见的,肾虚往往可以贯穿于哮喘的整个发生发展过程。是久病伤肾、肾元亏损、.肾气失纳而致。表现为气短息促。呼多吸少,活动尤甚,心悸,吐泡沫痰,腰酸腿软。肾阳虚表现为久病体虚,畏寒,动则息促,腰酸耳鸣。自汗。手足不温,面色苍白,小便清长或夜尿多,舌淡嫩苔白润,脉沉细无力;肾阴虚表现为头晕耳鸣,五心烦热,痰少粘稠,。口干咽燥,尿黄大便干,消瘦,盗汗,舌质红。脉细数。若两者症状兼有,如畏寒肢冷,夜尿多,头晕耳鸣,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属肾阴阳两虚。
四、哮喘的治本与治标
中医治疗哮喘和治疗其疾病一样,亦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在急性发作时多属实证,要先辨寒热,以攻邪治表,在哮喘缓解期以虚证为主,则要细辨肺、脾、肾的虚实及阴虚阳虚.以扶正固本。对于许多常年反复发作、缠绵不愈的慢性哮喘病人则可标本兼治。只是应在治本方面和治标方面有所侧重而已。哮喘的发作期以表实为主,缓解期则以本虚为主。久病反复发作时则多表现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特征,临床医生应细心辨证施治,才能把握住治标、治本和标本兼治的原则。而临证诊治危重型哮喘发作,出现喘脱现象时。宜配合多种治疗方法,包括西医治疗措施。
外感、宿痰为标,肾气不足、肾不纳气为本。肾虚导致的肾气不足和肾不纳气是病人宿痰形成、易感外寒的主要根源。明代医家就已提出了发时治肺。平时治肾的治则,提示了补肾是哮喘治本的关键。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根,故以补肾为重点;这一治则指导下,我们对于反复发作、本虚标实夹杂的慢性哮喘病人宜标本兼治、肺肾同治,攻补兼施,标本兼治应从补虚的整体出发,兼顾平喘祛痰,使攻邪不伤正。补虚兼祛邪,由于哮喘是一种较难彻底治愈的顽疾,治本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扶正固本来尽量减少发作次数。使哮喘长期缓解,力争根治。治本措施宜在缓解期进行,根据脏器和阴阳的不同虚候。区别肺、脾、肾的主次,特别是以补肾为重点,全面兼顾。宿痰也为哮喘根源之一,故也应针对痰湿治之。治本须长期治疗,在平时的缓解期也应不而引起。随着年龄的增长。肾气日盛,配以扶正气和避外邪等治本措施。可以达到治愈或长期缓解的目的,因此对年幼哮喘患者应治本为主。中老年之哮喘则多因肾气渐衰而迁延难愈,可以标本兼治或治本为主。在临证时无论是治本、治标还是标本兼治,都应该根据不同类型加以辨证施治,拘于一方一药往往难以收到满意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