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的治疗方法如下:
1、哮喘的正规治疗一般主张吸入治疗,长期用药物局冲来控制气道的慢性炎症,可长期使用吸入剂,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或者沙美慎迟特罗、氟替卡松等,这些长期可以控制哮喘的发作;
2、还有辅助用药,如抗过敏药物,包括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可以使用氯雷他定或鼻喷剂辅助用药;
3、控制不好哮喘时可以口服或静脉滴注激素;
4、色甘酸钠或免疫治疗,但均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正规治疗,还要排除哮喘急性发作的原因,比如感染情况下桐孝歼可能要加抗感染的药物。
哮喘发作都与天气有很大的关系,哮喘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哮喘病的发作跟天气有关,只要天气不好了就有可能发作。所以我们要积极的治疗。那么哮喘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预防哮喘发作要注意什么?我们来看一看。
1、哮喘的最佳治疗方法
哮喘发作,自古以来就认为与气象因素关系极大,临床统计,天气变化占哮喘病发作原因的四分之三以上,其次为疲劳、过敏、饮食不当等因素。哮喘病的出现,对于人们生活和工作都会带来很大不便。那么如何治疗哮喘?专家表示,吸入疗法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治疗哮喘的首选疗法,它具有起效快、用药少、副作用小,治疗效果好的特点,一般分为平喘和抗炎两类。
平喘药是在哮喘发作时使用,可在几分钟见效随着病情好转,改为按需使用,用得次数越少说明患儿的病情越稳定。抗炎药物即吸入激素是长期控制用药,发作时使用看不到效果,1周后才起到治疗作用。但是,它是修复气道炎症不可缺少的药物,要坚持长期使用。
从药物治疗学上来看,吸入治疗哮喘是最经典的靶位治疗。患者可以利用各种吸入装置,将药物成分送到病变部位,所以起效快、用药剂量小,相应副作用也会减少。只有通过规律吸入激素,才能达到抑制气道炎症、维持患者正常或大致正常的肺功能、预防哮喘发作、保证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只有坚持定时用药,这样才可延长儿童哮喘的缓解期,尽可能减少发作次数,即使有急性发作,也可使发作程度减轻。
哮喘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遵照医嘱积极用药,控制好哮喘的病情,减少哮喘发作次数,才能减轻病症,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除了吸入疗法,下面推荐几种中医治疗哮喘的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2、中医治疗哮喘的方法
1、党参15克,古桃仁5克,生姜5片,用水2碗半煎成一碗半,每天一剂,虚性哮喘尤其适合经常服用。
2、南瓜500克,粳米100克。把南瓜去皮,切成小片跟米一起煮,先用大火煮开后,转用小火煮成粥即返搭可食用。
3、茶叶蛋:绿茶15克,鸡蛋2粒,加水一碗半同煮,蛋煮熟后去壳再煮至水干时,取蛋吃。
4、猪肺1个,洗净切块,半夏、陈皮、白芥子各3g,用细纱布包药与猪肺一同加水煮烂熟。吃肉、喝汤可治哮喘。
5、胡桃仁2枚、杏仁1小撮、瓜子仁60g、蒜头梗10cm。水煎服,每日1剂,可治哮喘。
3、预防哮喘注意事项
1、体育锻炼
许多支气管哮喘患者,由于担心受凉、感寒后哮喘发作,心理上处于紧张状态,而对体育锻炼有所顾虑,导致体质下降,反而发病增多。其实,体育锻炼对本病患者大有好处,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适当选择运动方式。
2、避免诱发因素
支气管哮喘的发作,与过敏源有密切关系。发作过后,应细心寻找和分析诱发因素,尽可能加以避免。诱发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过敏物质,如花粉、粉尘、皮毛、牛奶、鸡蛋、鱼、虾、螃蟹、油漆和药物等。另一个是身体和精神状态,如情绪不好、劳累、怀孕和月经前期等。
3、注重气候温度的骤然变化
哮喘的发作与气候环境温度的变化常密切,哮喘患者更应该注意气候温度的骤然变化,及时加减衣物,尽量减少感冒的次数。
4、哮喘患者日常护理
1、环境因素:要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包括居室或病房的净化,空气的温度初湿度都要控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房间要力求简单,室内空气要流通,室内阳光要充足。要避免接触过敏原,在花粉散发的季节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应避免在大气污染的环境下工作或生活。
2、感染因素:防治感染病毒、细菌感染均可诱发或加重支气管哮喘,因此哮喘患者平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哮喘急性发作后,应及时擦干汗液,保御并持患者衣服干燥,防止再度受凉。寒冷季节外出时应戴口罩和围巾,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3、作息时间: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生活起居要规律,应保证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在一天中,哮喘发病严重的时间是晚饭后到次日上午10时左右,尤其是凌晨3~5时,因此必须在这段时间内加强巡视,做好护理工作。
4、适当运动:支气管哮喘患者应漏拆拿劳逸结合,要积极参与体育缎炼,增强体质,但运动旦不能太大、太剧烈。对身体较弱的患者可到户外散步、作气功、打太极学等。
5、合理饮食: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应提供足够的营养,宜给低盐、高热堡、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清淡饮食。最好是吃一些瘦肉或植物性蛋白,多食新鲜蔬菜、水果、果汁。要避免进食诱发哮喘的食物如辛辣刺激性食物和调味品、牛奶、鱼虾、鸡蛋等,但是过分的忌口也不利于患者疾病的恢复,可根据以往的经验及过敏原检查来确定哪些食品能吃,哪些不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