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肺炎和肺结核的区别 由于社会人口老龄化、免疫损害宿主增加、病原体变迁和抗生素耐药率上升,肺炎仍然是威胁当今社会人群健康的重要疾病。
引起肺炎的病原体较多,有细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军团菌等)、支原体、衣原体、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真菌等。美国约半数以上的临床肺炎病例不能查明病原体。
这里收集有关肺部感染疾病的基本情况,供参考。
流感病毒性肺炎
致病原 流感病毒。因流感后病毒自上呼吸道继续向下呼吸道蔓延引起。
临床表现 轻症者发病类似单纯流感,但发热持续时间长,咳嗽、胸痛较剧,咯片块状淡色粘痰。肺部体征较少。重症者有高热、剧咳、血痰、气急、发绀,可并发心衰,无实变体征。
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加
X线胸片 炎性阴影,两肺散在絮状或点片状阴影,由肺门向四周扩展。
预 后 病程可迁延3~4周。患慢性心肺疾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病死率高。
流行病学 婴幼儿、老年人发生流感肺炎的比例较高。
潜伏期 1~3d,最短者仅数小时。
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传播,密切接触(手-鼻)传播,通过病毒污染饮食、茶具、食具、毛巾等间接传播的可能性也存在。
特异预防 针对性的疫苗。抗流感病毒药物。
腺病毒呼吸道感染
致病原 3、4、7型腺病毒与肺炎关系密切。
临床表现 急性呼吸道感染:发热、咽炎、无痰性咳嗽、不适、寒战、肌痛和头痛。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发热、咽炎、扁桃体炎,鼻炎、发热、咳嗽、咽壁渗出物等。下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起病缓慢,首先表现为发热、咳嗽等,高热(39~41℃)持续8~14天,起病后3~4天出现呼吸困难,肺部体征出现较晚。精神萎靡、嗜睡等症状。可见肺外病症如肾病、肝肿大等。
血常规 白细胞数正常。
X线胸片 广泛的支气管或肺实质受累,呈大片状阴影,伴肺气肿。
预 后 好
流行病学 呼吸道腺病毒感染多发生在冬末、春初;在婴幼儿、家庭、医院及新兵等群体中常可引起流行。
潜伏期 2~14d,腺病毒呼吸道感染潜伏期一般为5~6天。
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传播,密切接触(手-鼻)传播,也是重要途径。
特异预防 无
人类副流感病毒
临床表现 人类副流感病毒(HPIVs)常常引起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一种病毒,其致病性仅次于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与RSV一样,人类副流感病毒可以造成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和喉咙痛)。它也能造成严重的反复感染的下呼吸道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和细支气管炎),特别是在老年人中和有免疫缺陷人群中。人类副流感病毒的四种亚型各有不同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I型和II型的最典型的临床特征是造成儿童喉气管支气管炎,I型是这种儿童喉气管支气管炎的主要原因,而II型次扮谨之。I型和II型均能造成其它的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疾病。III型经常导致肺炎和细支气管炎。IV型很难检出,可能是因为它很少导致严重的疾病。人类副流感病厅搭基毒的潜伏期一般在1~7天左右。 病毒构造 人类副流感病毒是单链的RNA病毒。病毒表面含有溶合酶和红血球凝聚素―神经氨酸苷酶的醣蛋白刺。从血清学上人类副流感病毒可分为4型(I型到IV型),其中IV型又分a和b两个亚型。病毒颗粒大小不一(平均直径大小在150纳米~300纳米之间),形态各异。在外环境下不稳定,在物体表面存活几个小时,肥皂水就很容易使其失去活性。
流行病学特征 与感染者近距离密切接触或接触了污染物而传播的。但具有传染性的物质接触了人的眼睛、口腔或鼻子里的......>>
问题二:肺炎时间久了会变成肺结核吗 肺炎属于细菌感染,而肺结核是由于结核杆菌感染导致的,所以不会转化的,但还是得及早采用肺结核药鸭方治疗才行的。
问题三:支原体肺炎能引起肺结核吗 不会。因为支原体不是结核杆菌。支原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一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可枝圆引起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和间质性肺炎。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疾病别名 4 疾病代码 5 疾病分类 6 疾病概述 7 疾病描述 8 症状体征 9 疾病病因 10 病理生理 11 诊断检查 12 鉴别诊断 13 治疗方案 14 并发症 15 预后及预防 16 流行病学 17 特别提示 附:
1 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的穴位
1 拼哗亏音 chuǎn xī xìng zhī qì guǎn yán
2 英文参考 [医] Laennec&apos
s catarrh
3 疾病别名 喘息性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
4 疾病代码 ICD:J20.8
5 疾病分类 儿科
6 疾病概述 喘息样支气管炎(asthmatoid bronchitis)仅系一临床概念,是指一组有哮喘表现的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而言,是一临床综合征。发病年龄较小,多见于l~3 岁小儿。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病情大多不重,有低度或中度发热,仅少数病儿出现高热。
7 疾病描述 喘息样支气管炎(asthmatoid bronchitis)仅系一临床概念,是指一组有哮喘表现的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而言,是一临床综合征,泛指一组有喘息表现的婴幼儿急性支气管感染。肺实质很少受累,其中部分病儿可发展为支气管哮喘。由于乳幼儿气管、支气管比较狭小,易因感染或其他 *** 而加重。另外,患儿有过敏体质因素,在上呼吸道感染后,引起小支气管痉挛或肿胀,而产生喘鸣。因此,有人认为本病患儿有一部分是婴儿期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或轻型哮喘。
8 症状体征 显示特点如下:
1.年龄 发病年龄较小,多见于l~3 岁小儿。
2.一般表现 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病情大多不重,有低度或中度发热,仅少数病儿出现高热。呼气时间延长、伴喘鸣音和粗湿啰音,喘息无明显发作性。经治疗后,在第5~7 天上述症状明显减轻。
3.预后 部分病例复发大多与感染有关。近期预后大多良好,到3~4 岁时复发次数减少。但是有部分病例远期发展为支气管哮喘。
4.诊断标准(计分法) 1988 年全国小儿哮喘会议提出评定婴幼儿哮喘的诊断标准(计分法):凡年龄<3 岁喘息反复发作者计分原则:
(1)婴幼儿患毛细支气管炎或喘息样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发作≥3 次者3分。
(2)肺部出现喘鸣音2 分。
(3)喘息症状突然发作1 分。
(4)患儿有其他过敏史1 分。
(5)一、二级亲属中有湿疹、皮炎、或哮喘病史1 分。
以上总分>5 分者诊断婴幼儿哮喘,喘息发作只2 次或总分≤4 分者,初步诊断乱大神为喘息样支气管炎,并继续追踪观察。
9 疾病病因 可有以下几方面的发病因素:
1.感染因素 多种病毒和细菌感染均可引起。较常见的有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和肺炎支原体等。大多数病例可在病毒感染基础上并发细菌感染。
2.解剖特点 婴幼儿的气管和支气管都比较狭小,其周围弹力纤维发育不完善,故其黏膜易受感染或其他 *** 而肿胀充血,引起管道狭窄,分泌物黏稠不易排出,从而产生喘鸣音。
3.过敏体质因素 婴幼儿患病毒感染者甚多,仅一小部分患儿呈喘息样支仿答气管炎表现,提示同一病毒在不同个体中所产生的不同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与机体内在因素密切相关,如近年发现合胞病毒引起的喘息样支气管炎患儿出现特异性IgE 抗体,其鼻咽分泌物中组胺浓度明显高于同样感染而无喘息表现的患儿。其亲属往往有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哮喘等变态反应性疾病史,约30%左右的患儿曾患湿疹,测血清 IgE 含量常见增高。
10 病理生理 喘息性气管炎的发病机制与哮喘相似。哮喘的发病机制,近年来研究得较多,大致可有以下叁方面。
1.变态反应 是某些喘息性支气管炎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主要原因。变态反应是指机体与外界抗原接触而发生的反应性改变,这种反应性改变为免疫反应的特殊类型。可分4 型,即速发过敏反应型、细胞溶解型、免疫复合物型及迟发型。过敏型哮喘患者主要是Ⅰ型及Ⅱ型反应异常。
2.肾上腺能受体的作用 有人认为哮喘的各种诱因都通过一共同途径,即哮喘者的呼吸道对各种诱因反应性增加,在低阈值的 *** 下就可引起平滑肌痉挛。呼吸道受自主神经控制,当迷走神经兴奋时使平滑肌收缩,交感神经兴奋使平滑肌舒张。交感神经直接分布到支气管的很少,而是分布到胆堿能神经节,经传递消除迷走神经冲动引起的支气管收缩,主要通过循环中儿茶酚胺及丰富的β 受体而起作用。
3.遗传因素 早在1650 年Senus 报道其妻子的家系中连续叁代出现哮喘患者。William 发现哮喘患者中有50%近亲中有过敏疾病史。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的调查结果表明,哮喘儿童各级亲属哮喘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随亲代接近而有增加的趋势,即亲代越近哮喘发病越高,说明哮喘与遗传有密切关系。
11 诊断检查 诊断:多为3 岁内小儿,发生在上、下呼吸道感染后,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等感染常为致病原。有发热,呼气时间延长、伴喘鸣音和粗湿啰音,治疗后,1 周左右上述症状明显减轻等特点,比较容易诊断。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可增高,病毒感染引起可正常。其他常规检查无异常。嗜酸性粒细胞检查、血清IgE 水平部分患儿可增高。
其他辅助检查:胸片X 线检查无明显异常,可有支气管炎改变。
12 鉴别诊断 婴幼儿下呼吸道喘息样疾病的异同诸点综合于表1,可助鉴别诊断参考之用。
对喘息样支气管炎患儿,要注意分析家族与患儿自身过敏史、嗜酸性粒细胞检查、血清IgE 水平等资料,如有支气管哮喘可疑时,应尽早给予哮喘的防治措施。
13 治疗方案 作为急性支气管炎给予相应治疗。
1.一般疗法 按呼吸道感染常规处理,包括休息,室内温、湿度适当,经常变换 *** ,多喂开水,给易消化饮食。注意呼吸道隔离,减少继发细菌感染的机会。
2.控制感染 致病原以病毒为多,虽分泌物培养有细菌存在,并非真正的致病菌,故—般不用广谱抗生素。对婴幼儿或有发热、白细胞明显增高者,可适当选用抗生素,如磺胺甲恶唑/甲氧芐啶(复方新诺明)口服或青霉素肌注。若病情较重,年龄较小,体质较弱,则可合用青霉素和卡那霉素(或庆大霉素)以及其他广谱抗生素。
3.对症疗法 包括:
(1)止咳祛痰:目的使痰液变稀薄,易于排出。一般尽量不用镇咳药或镇静药,因其不但抑制咳嗽反射、影响纤毛的生理性活力,且使痰黏难于排出,造成支气管阻塞,增加细菌感染机会。
常用的祛痰剂有吐根糖浆0.1~1m1,3 次/d;l0%氯化铵0.1~0.2m1/kg,3 次/d;溴己新(必嗽平)2~4mg,3 次/d。如干咳严重,影响睡眠,可给小剂量镇静药。
(2)止喘:哮喘性支气管炎时,喘息常难于控制。除用支气管解痉药,如氨茶堿2~4mg/kg,口服,或用异丙肾上腺素0.5mg,4%碳酸氢钠2m1 进行雾化吸入。同时注意补充水分,以稀释痰液。喘鸣严重时可加用泼尼松(强的松),每天1mg/kg,分3 次口服,4~7 天为一疗程。至于抗过敏药物,如异丙嗪(非那根)可使痰液干燥,应尽量少用。
14 并发症 一般无并发症。可发展为肺炎,部分患儿以后发展成哮喘。
15 预后及预防 预后:近期预后大多良好,到3~4 岁时复发次数减少,但是有部分病例远期发展为支气管哮喘。
预防:对喘息样支气管炎患儿,如有支气管哮喘可疑时,应尽早给予哮喘的防治措施。复发性或慢性支气管炎的预防方法:
1.一般方法 首先寻找病原,积极治疗慢性病灶或预防潜在因素,以减少急性发作机会。其次给予合理喂养,及时添加辅食,以增强体质。并加强体格锻炼,多到户外活动,必要时口服维生素A,以增加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
2.气管炎菌苗 可 *** 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增加吞噬细胞功能,预防支气管炎复发。用法:在发作间歇期,每周皮下注射1 次,第1 次0.1m1,如无不良反应,以后每周递增0.1ml,直至每次0.5m1 为最大剂量。10 次为1 疗程,有效者可用几个疗程,尤在常发季节开始应用,缓解期暂停。
3.核酪 为核酸和酪蛋白的水解物,可增强机体抵抗力。用法:每周肌注2 次,每次2m1,10 次为一疗程,有效时可继续使用。
16 流行病学 部分病例远期发展为支气管哮喘。北京儿童医院于1987~1989 年对594 例喘息样支气管炎进行了4~21 年回顾性追踪,结果41%转为哮喘,其中61.8%已经痊愈,尚有38.2%仍有哮喘发作。有过敏史、嗜酸细胞较高以及血清IgE升高者,往往发展为支气管哮喘症。根据天津医学院儿科等单位对146 例喘息样支气管炎的5~15 年随访观察,认为喘息样支气管炎与支气管哮喘是同一种疾病,因为两者的遗传史、过敏史、血清IgE 及肺功能均甚相似。西安医科大学儿科也认为对3 岁以下不明原因的反复喘息儿应考虑为婴幼儿哮喘,它与儿童哮喘可能是一种病在两个年龄阶段的不同表现。
17 特别提示 积极治疗慢性病灶或预防潜在因素,以减少急性发作机会。其次给予合理喂养,及时添加辅食,以增强体质。并加强体格锻炼,多到户外活动,必要时口服维生素A,以增加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气管炎菌苗 可 *** 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增加吞噬细胞功能,预防支气管炎复发。
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的穴位
气户主治咳逆上气、喘不得卧、胸背痛不得息、胸胁支满、喘息、食不知味等症。主治病症:气户穴主治咳喘,胸痛,...
璇玑,支气管炎,喉痹,咽肿,水浆不下,胃中有积,贲门痉挛,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咳逆上气,喘息,...
膺窗、4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分布。胸部皮肤的神经分布阶段性明显,但又有重叠性。针由皮下经胸大肌表面的胸肌筋...
足三里寐,咳嗽,痰饮,痰多,喘息,气喘,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咯血,虚劳,疟疾,热病,小便不利,遗尿,疝气...
下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