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支气管炎是指继发于呼吸道感染后,或是一些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一种临床症状。病因是各种细菌或病毒,或为合并感染。发病可缓可急,大多先有上感症状,咳嗽为主要表现,开始为干咳,以后有痰,如为细菌感染,可吐黄痰。那么,如何预防宝宝支气管炎呢?儿科专家张崇晓 认为,预防宝宝支气管炎有以下几种方法。
1. 孩子应在家长的.指导下适当开展户外活动,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身体抵抗力。
2. 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服,避免受凉或过热。
3. 在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以避免交叉感染。
4. 积极预防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
5. 有严重过敏体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化治疗,降低气道的敏感性。
6. 孩子所处居室要温暖、通风,并且空气中要有一定湿度,但避免对流风,以免孩子再次受凉。家中的吸烟者最好戒烟或去室外吸烟,防止有害气体对孩子的不利影响。
说起小儿支气管炎相信大家应该都比较的了解,孩子本身就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作为家长的我们也是特别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一旦孩子生病,家长们都是非常的着急,但是如果吃太多的药物又怕又副作用,那么对于小儿支气管炎这种疾病有没有什么饮食疗法呢?一、宝宝支气管炎食疗方法有哪些
1、四仁鸡子粥。白果仁、甜杏仁各1份,胡桃仁、花生仁各2份,共研末和匀,每甘取20克,鸡蛋1只,煮l小碗服下,连服半年。
2、生萝卜、鲜藕各。250克,梨2个,切碎绞汁,加蜂蜜250克调匀后分2~3次饮服。若为寒咳,可将汁蒸熟。再加姜汁5滴,趁热饮服。
3、鲜藕100~150毫升,蜂蜜15~30克,调均内服,每日1剂。对肺热咳嗽,血痰,咽干痛较好。
4、豆腐萝卜汁。豆腐200克,生萝卜汁30毫升,饴糖或蜂蜜60克,每日1剂,分2次服。
5、猪肺川贝梨。猪肺250克,川贝10克,雪梨2个切片,再加冰糖少许,加水后以小火熬煮5小时后服用。
6、生大蒜头10个,醋200毫升,红糖100克。蒜头捣烂和糖调匀,放醋内浸泡3天,滤去渣,每次用半汤匙,温开水冲服。1天服3次。
二、如何预防宝宝支气管炎
保暖: 温度变化,尤其是寒冷的刺激可降低支气管粘膜局部的抵抗力,加重支气管炎病情,因此,爱长要随气温变化及时给患儿增减衣物,尤其是睡眠时要给患儿盖好被子,使体温保持在36.5℃以上。
多喂水: 小孩在患有急性支气管炎的时候会有不同程度上面的发热症状,这个时候十分蒸发的比较大,这个时候应该要注意的是及时给小孩补充水分。多喂水。可以食用糖水或者是糖盐水来补充,同时也可以运用米汤和蛋汤来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饮食要多一半流食为主,这样可以增加体内的水分,可以满足机体的需求。
营养充分 :小儿患支气管炎时营养物质消耗较大,加之发热及细菌毒素影响胃肠功能,消化吸收不良,因而患儿体内营养缺乏是不容忽视的。对此,家长对患儿要采取少量多餐的方法,给予清淡、营养充分、均衡易消化吸收的.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如稀饭、煮透的面条、鸡蛋羹、新鲜蔬菜、水果汁等。
三、什么药物治疗宝宝支气管炎
1、痰饮丸
由附子、肉桂、干姜、白术、甘草、白芥子、苏于、莱被子等药组成。具有温补脾肾,助阳化饮,消食化痰、止咳平喘等作用,适于中西医结合分型中牌肾阳虚型馒性支气管炎。本方经十多年对3000余例临床观察,有效率为75%,其中223例经四年连续治疗,有效率为77.3%。
2、灵芝草
关于灵芝草有很多神话和传说,一方面团为稀少,不易采到;另一方面是它确有较好的补益功效。灵芝是一种腐生真菌,含有多糖、氨基酸及多种酶。中医认为灵芝有“益心气,补中”等功能。据近年研究,初步认为灵芝有镇静、强心、保肝和提高机体抗缺氧能力等作用。主要用于神经衰弱、高血脂、坦性阻塞性肺疾患等疾病。目前多用其片剂(每1浸膏片相当于干燥灵芝1克),每次3片,日服三次,连服2―3月。少数人服后,可有口干、恶心等反应。
3、人参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的根,含多种皂苷和多糖类成分。日前使用的人参多为人工培植品(又称园参),天然人参极少,两者所合成分大体相同。
四、宝宝支气管炎的病因病理
(1)感受外邪: 主要为感受风邪,风邪致病,首犯肺卫,肺主气,司呼吸,肺为邪侵,壅遏肺络,气机不宜,肃降失司,肺气上逆,则致咳嗽。风为百病之长,多挟邪而病。挟寒则鼻塞声重,流清涕,嗔声重浊,挟热则鼻孔干燥或流浊涕,挟燥则干咳少痰,咽干唇焦。
(2)痰浊内生: 小儿脾胃薄弱,易为乳食、生冷所伤,致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生精微,酿为痰浊,上贮于肺,塑阻气道,致使肺气不得宜畅,因而引起咳嗽。小儿肝气亢盛,木火上炎,或心经蕴热,日久化火,炼液为痰,阻碍肺气肃降,也能发生咳嗽。
(3)气阴两虚: 小儿禀赋不足,素体虚弱,若外感咳嗽日久不愈,可耗伤气阴,发展为内伤咳嗽,出现肺阴耗伤或肺脾气虚之证。
(4)细菌感染: 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引起继发感染。较常见的β溶血性链球菌a组、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及流感杆菌。或见百日咳杆菌、沙门氏菌属或白喉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