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风暴在临床上也称为细胞因子风暴,医学上普遍认为其是促炎细胞因子过度表达或过度释放,使机体感染微生物后引起的体液中多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干扰素等迅速大量产生的现象。
2020年2月15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指出,“炎症风暴”是新冠肺炎患者由轻症向危重症转化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危重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什么是“炎症风暴”,会给身体造成哪些伤害?面对“炎症风暴”有哪些应对措施?
“炎症风暴”伤害免疫系统
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孔继昌介绍,所谓“炎症风暴”,临床上也称之为“细胞因子风暴”,医学上普遍认为其是促炎细胞因子过度表达或过度释放,使机体感染微生物后引起的体液中多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干扰素等迅速大量产生的现象。
“细胞因子的日常工作是清除感染、控制感染,相当于在人体内作战的士兵。正常情况下,各种兵种协调作战,保卫机体。新冠病毒感染后,机体反馈的信息为体内释放的细胞因子太少,从而体内会派出更多士兵作战,过多的士兵在杀伤敌人的同时,也会对自身造成极大的损伤。”孔继昌解释道。
孔继昌指出,出现“炎症风暴”后,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损伤、感染性休克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孔继昌表示,“炎症风暴”损害的主要是免疫系统,其次为肺、肾、心肌、肝脏等。
以并发症支持治疗为主
“目前,新冠肺炎还没有特效药,面对‘炎症风暴’,以针对其并发症进行支持治疗为主。”孔继昌介绍,首先,抑制“炎症风暴”引发的一系列症状,临床上最常采用的是激素治疗,例如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也可以应用自由基的清除剂如维生素C进行治疗;其次,进行抗休克治疗,因为患者往往会出现合并感染性休克,临床上通常通过容量评估、容量复苏,必要时加用升压药物等手段来维持患者血压,从而维护患者各脏器的血液灌注;再次,进行呼吸支持治疗,例如气管插管机械通气、ATERM、CRT等治疗。此外,还需对患者提供营养支持以及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
针对危重患者筛选药物
周琪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针对危重症患者如何抑制炎症因子、细胞因子风暴等问题,中国科学院和科技部布局了几个项目,研究如何让机体不识别或者阻断“炎症风暴”因子,如何从免疫调控和炎症的压制角度获得一些更新的治疗手段。
同时,也正筛选一些药物抑制“炎症风暴”出现,比如在风湿病领域有效的药物,部分经过体外细胞实验验证的药物已进行临床试验。中国科学院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已经对14例的重症和危重症病人进行临床试验,年龄最大82岁,这几例病人的结果看起来都是令人鼓舞的。现在正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有100余位病人入组,其中治疗组94例,对照组94例。如果初期结果证明是有效的,可能会加速推动,对重症患者以关怀同情和人道的角度尽快给予有效的治疗手段。
健康码红码是不能直接变成绿码的,还要先变成黄码,才能变成红码,一般需要28天的时间。不同地区可能有所不同,具体需要多久时间以当地防疫政策为准。
“红码”人员:第一时间应主动向当地社区/乡镇报备,根据要求做好“14天集中隔离+14天居家健康监测”,隔离期内完成规定的核酸检测次数,结果均为阴性后,由社区/乡镇或管理人员收集汇总审核相关信息(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居住地址等),经县级及以上卫生健康部门审核上报省健康码管理工作组转为绿码。
健康码转变规则:
“红码”转“黄码”:确诊病例治愈出院,并经14天隔离期流调无复发症状;疑似、发热病人经诊断,排除新冠肺炎病例,并经14天隔离期流调无新冠肺炎症状,发放“黄码”。
“黄码”转“绿码”:密切接触者经流调无新冠肺炎症状,且隔离期满14天,“黄码”转为“绿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