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长期关注肿瘤领域的编辑,我深知周围性肺癌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对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性。而肿瘤三项作为一项常见的肿瘤标志物检测,近年来在肺癌筛查中逐渐受到重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筛查手段为健康保驾护航。
周围性肺癌,顾名思义,是指发生在肺组织外围的恶性肿瘤。与中央型肺癌相比,它的位置更靠近胸壁,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很多患者都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或者等到出现咳嗽、胸痛等症状时才就医,这时病情可能已经发展到中晚期。
我的一位朋友就曾经历过这样的困境。他平时身体很好,偶尔咳嗽也没当回事,直到一次体检发现肺部有阴影,进一步检查确诊为周围性肺癌。幸运的是,由于发现得还算及时,经过手术和后续治疗,目前恢复得不错。这个案例让我深刻意识到,早期筛查的重要性。
那么,什么是肿瘤三项呢?它主要包括CEA(癌胚抗原)、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CYFRA21-1(细胞角蛋白19片段)三项指标。这些指标在肺癌的诊断和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肿瘤三项的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患癌,炎症、良性肿瘤等也可能导致指标异常。因此,它更多是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手段,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和其他临床资料综合判断。
对于周围性肺癌的筛查,我建议采取以下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现在还有一些新的筛查手段,如液体活检等,为早期诊断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一旦确诊为周围性肺癌,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近年来,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发展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例如,针对EGFR、ALK等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我曾在一次医学会议上了解到,某医院通过多学科协作(MDT)模式,为一位晚期周围性肺癌患者制定了精准的治疗方案,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预防永远是最好的治疗。戒烟、避免二手烟、减少空气污染暴露、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降低肺癌风险的有效措施。
作为一名编辑,我经常收到读者关于肿瘤筛查的咨询。我的建议是:不要因为害怕而逃避检查,也不要因为一次指标异常而过度焦虑。科学认识、理性对待,才是应对肿瘤的正确态度。
记住,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战胜肿瘤的关键。让我们携手共进,用科学的力量守护健康,创造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