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肺结核最常用的外科治疗是全肺切除术,其次是胸廓成形术。至于其他种类的塌陷治疗(如膈神经压迫、胸膜外或骨膜外填充)和腔内引流,近年来很少使用。
近年来,由于实施了以预防为主的卫生保健政策,结核病的发病率逐渐下降;因为普查工作,可以及时发现患者,得到合理的医疗;疗效更好的抗结核药物层出不穷,因此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数量日益减少。但仍有少数患者得不到及时恰当的药物治疗或产生耐药性,以致药物治疗不能奏效,需要手术治疗。
外科治疗只是综合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清除严重受损的病灶或塌陷病变的肺组织,促进其愈合。手术本身往往不能消除所有病灶和结核杆菌。因此,应特别注意抗结核全身治疗(抗结核药物的应用、注意休息和营养等)。)手术前后,从而提高治愈率,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或病灶复发。
目前最常用的外科治疗是全肺切除术,其次是胸廓成形术。至于其他种类的塌陷治疗(如膈神经压迫、胸膜外或骨膜外填充)和腔内引流,近年来很少使用。
肺切除术
始于19世纪后期的全肺切除术,是为了切除严重受损且难以恢复的肺。长期以来,由于死亡率高、术后并发症多,一直没有得到推广。直到20世纪40年代,链霉素(1944年)、对氨基水杨酸钠(1946年)、异烟肼(1950年)等有效的抗结核药物相继问世,使感染在术前得到限制和控制,术后可治疗残留病灶。随着临床医生对呼吸循环生理认识的不断提高,手术及麻醉技术的不断完善,手术得以推广应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手术适应证】
(1)腔状干酪化溶解液化,从支气管排出形成腔。如果正规内科治疗后长时间不闭合,特别是痰菌持续阳性,周围有厚纤维组织的厚壁腔,支气管病变、引流不畅的张力腔,直径大于3 cm的巨大腔,以及塌陷手术无效的下叶或门附近腔,应尽早考虑全肺切除术。这对消除传染源,防止其传播具有积极的预防意义。
(2)受损肺的一叶或一侧有广泛的纤维干酪样病变,常伴有结核,散在几个小空洞内。叶或侧肺已基本丧失呼吸功能,痰多咯血,长期痰菌阳性。如果对侧肺无明显活动改变,肺功能和一般情况允许,应根据病变范围行肺叶切除术或全肺切除术。
(3)结核或狭窄是支气管内膜结核的后遗症。如果反复咯血、痰阳性或肺不张,应手术切除病变肺。
(4)结核瘤的病理改变主要是包膜干酪样坏死组织或结核肉芽组织。如果直径大于2.5 cm,不能排除肺部肿瘤,或者痰阳性的患者应手术治疗。直径小、无症状、痰菌阴性且有条件进行定期随访检查的患者无需手术。
【手术禁忌证】
(a)在计划的全肺切除术范围之外,肺或支气管有活动性变化。
(二)身体的其他部位(肾、骨等))有其他病灶,但经抗结核治疗后未得到控制。
(三)肺等器官不能耐受手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