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肺结核 >

传染源的动物传染源? 肺结核主要传染源是什么?

时间:2023-09-25 05:11:06作者: admin

一、传染源的动物传染源?

人类罹患以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统称为动物性传染病,又称人兽共患病。可分为以下4类:

1.以动物为主的人兽共患病,也称自然疫原性疾病。这类疾病通常是在动物间传播并延续的,只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传播给人。

2.以人为主的人兽共患病,此类疾病的病原体主要靠人延续,如人型结核、阿米巴病等。

3.人兽并重的人兽共患病,人与动物作为此类疾病的传染源的作用并重,病可互为传染源,如血吸虫等。

4.真性人兽共患病,这类病原体的生活史必须在人与动物体内协同完成,缺一不可。如牛绦虫病、猪绦虫病等。动物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主要取决于人与受感染动物接触的机会和密切程度、受感染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环境中是否有适宜该病传播的条件等。此外,与人们的卫生知识水平和生活习惯等因素也有很大关系

二、肺结核主要传染源是什么?

肺结核的传染源主要是携带结核杆菌的病人,或者带菌而发病不明显,或者没发病者。病人含有大量结核杆菌的痰液或者飞沫,极具传染性。结核杆菌主要是通过呼吸道空气传播的,结核病病人唾液等分泌物也可以有大量结核杆菌,通过直接接触或者使用其使用过的器物,也有可能传染肺结核菌。

三、什么是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和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病人是大多数传染病的重要传染源。二。隐性感染者是病原体被清除前的重要感染源。三。病原携带者和慢性病原携带者均无明显临床症状,但长期排出伤寒、细菌性痢疾等病原体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四。啮齿动物是最常见的感染动物,其次是家畜和家禽。

四、肺结核病是怎么得的?

得肺结核首先得有结核杆菌的传播,需要得病人的抵抗力的下降,这两个途径都需要满足条件才会容易得结核。大多下得结核的病人吐痰到空气中,正常的人从空气中吸入了结核细菌,导致肺里面形成结核,如果这个时候抵抗力比较强,可以将结合细菌杀死,或是局部的封锁、钙化等。如果抵抗力比较差,就会出现原发性的肺结核。

五、简述传染源的含义及其类型?

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区别?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是两个方面的内容,都是属于传染病当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传染源指的是感染的人群或者是动物,一般来说都是发病的,或者是隐性感染或者是无症状感染的。

当然,有的传染源是属于动物性的传染源,它们所传播的疾病是属于动物源性的疾病。

传播途径指的是感染上某一种传染病的方法,一般来说比较常见的就是呼吸道、消化道、性行为,还有就是血液途径的方式。

比较常见的就是属于水平途径的方式,当然除了以上的这些水平途径,还有一种传播疾病的方式就是属于母婴途径的传播,比如说乙肝,还有艾滋病。

七、动物的传染源从何而来?

答:亦称传染来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寄居、生长、繁殖,并能 将其排到体外的动物。具体说,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动物。传染 源一般可以分为患病动物、病原携带者及人畜共患病的人。

八、肺结核病症状是怎样的?

肺结核常见的症状会出现全身不舒服的感觉,易疲劳、没力气、夜间盗汗、食欲不振、恶心、腹胀、便秘或腹泻、体重下降、消瘦,也有伴咯血或痰中带血。需要到医院进一步化验检查明确诊断。

九、携带病原体的动物是传染源吗?

是的,携带病原体的动物是传染源之一。许多动物都可能携带各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这些病原体可能在动物的体内或体外,例如皮毛、粪便、唾液、尿液、血液等处。如果人类与这些含有病原体的动物接触,可能会感染上相应的疾病。

例如,蝙蝠可能携带狂犬病病毒,鼠类可能携带鼠疫细菌,鸟类可能携带禽流感病毒等。

因此,在接触动物时,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例如勤洗手、避免接触野生动物、戴口罩等,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十、养鸟须防鹦鹉热,该病传染源主要是家栖鸟类?

养鸟须防鹦鹉热,鹦鹉热是一种从动物传染给人的兽源性人寄生虫病,较多出现于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由子病情容易出现恶化,应及早接受恰当的治疗。

各种鸟类发病后,会出现嗜睡、发热、羽毛凌乱和脱落等症状。养鸟者发病后,则会出现发热、咳嗽、头痛、胸痛、眼花、精神委靡、食欲不振,烦躁不安和四肢无力等症状。同时,还可发生脓疤疮和淋巴肿大等病症。

该病传染源主要是家栖鸟类。养鸟者在与病鸟或带菌的鸟接触的过程中,如宰杀、拨毛和清扫粪便时极易吸人病原体,使人感染且往往起病较凶猛,如抢救不及时甚至有生命危险。

通常用于治疗肺炎的青霉素系抗生药物,对于鹦鹉热没有明显的治疗效果。饲养鸟类等催患鹦鹉热,几率较高者,一旦怀疑患上了鹦鹉热,必须在血清检查结果尚未知晓之前,立即开始进行治疗。临床治疗表明,滴注四环素类药物可取得明显效果。

鹦鹉热好发于40-50岁年龄段的人,并且容易出现误诊。如果没有及时对症用药,将会延长治疗。因此,发病前曾经接触过鸟类者,一旦出现高热等症状,必须怀疑是否患上了鹦鹉热。

采取恰当的预防措施,是防止感染鹦鹉热的关键。平时应避免与鸟类过分接触。鸟类一旦出现不适,应及时接受兽医的诊治,喂食大约一周掺有治疗药物的饲料。为防止鹦鹉热,鸟笼鸟舍必须经常保持于操清沽,及时清理粪便。同时,鸟笼要定期放在阳光下进行哄晒消毒。征次接触鸟后要用肥皂仔细洗手。发现病鸟后要及时进行隔离或宰杀,死鸟要深埋地下,被病鸟污染的场所要进行彻底消毒,以防传染。

作文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