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部分人是可能引起阿司匹林哮喘的。
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非甾体类解热镇痛抗炎药。最早作为解热镇痛药广泛应用于临床,自20世纪中期被发现抗血小板效应以来,由于其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强大的获益证据,现在更多的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阿司匹林哮喘,指少数患者(如部分支气管哮喘患者或鼻炎患者),服用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非甾体类解热镇痛抗炎药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出现的鼻塞、气喘、支气管痉挛等呼吸道症状。本病的发生率较低,但一旦发生多数患者病情严重。
典型症状是在服药5分钟~2小时,或稍长时间后,即出现结膜充血、流涕、打喷嚏、鼻塞、皮肤潮红、胸闷、气喘、恶心、呕吐、 腹泻,偶有荨麻疹,同时伴大汗淋漓、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烦躁不安等,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昏迷,甚至死亡。约半数患者合并有鼻息肉,多为双侧。阿司匹林诱发哮喘患者通常伴有鼻炎、鼻窦炎。因此伴有哮喘、鼻窦炎、鼻息肉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后尤其需要严密观察。
阿司匹林激发试验,被认为是诊断阿司匹林哮喘的金标准。其方法主要有静脉法、口服法及吸入法,而吸入法现阶段应用最为广泛。即定量雾化吸入18%赖氨酸阿司匹林,每间隔半小时吸入1次,吸入剂量逐渐增大,吸入后第30秒和吸入后2分钟时测定用力呼气容量 (FEV1),如果 FEV1下降≥20%,即为阳性反应。
在儿童中阿司匹林哮喘是罕见的, 成人哮喘患者中阿司匹林哮喘的发生率为5%~10%。男女发生比例为 1:2。迄今为止,阿司匹林哮喘发病机制存在两种主流观点,都是白三烯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种是花生四烯酸代谢紊乱: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抑制了花生四烯酸代谢中的环氧化酶 (COX),使具有气管收缩作用的促炎介质前列腺素白三烯和 前列腺素D2等生成增多。
另一种是2型炎症反应:过敏原、病毒感染等引发上皮损伤,损伤上皮释放胸腺淋巴细胞生成素和白细胞介素等。2型淋巴细胞,还有被激活的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产生了大量的白三烯。另外血小板也参与 了白三烯的产生。
阿司匹林性哮喘的治疗,包括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脱敏治疗、药物治疗及鼻部疾病治疗等。常用药物有:
β2受体激动剂:可舒张支气管平滑机,缓解呼吸道痉挛,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丙卡特罗等。
茶碱类:不仅是支气管扩张剂,同时也有抗炎作用,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可选择口服或静脉注射氨茶碱、多素茶碱等。
白三烯受体阻断剂:是治疗阿司匹林性哮喘的一线药物,改善过敏性鼻炎的鼻塞症状,减少昼夜哮喘症状,改善肺功能。主要药物有扎鲁司特和孟鲁司特。
糖皮质激素:吸入激素是目前提倡的抗炎方法,当病情严重时需口服激素或静脉激素;口服宜选用中效激素如泼尼松、醋酸曲安奈德等;静脉激素多选用起效快的短效激素,如氢化可的松、甲泼尼龙;一般不提倡长效激素。
抗胆碱能药物:阻断因吸入刺激物引起的反射性支气管收缩。如异丙托溴铵、噻托溴铵等。
色甘酸钠气雾剂:可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止其脱颗粒和释放炎性介质。
酮替芬:可抑制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释放组胺和慢反应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