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防感冒:避免感冒,能有效地预防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或急性发作。
二.饮食调摄:饮食宜清淡,忌辛辣荤腥。应戒烟多茶,因为吸烟会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反射性支气管痉挛,排痰困难,有利于病毒、细菌的生长繁殖,使慢性支气管炎进一步恶化。茶叶中含有茶碱,能兴奋交感神经,使支气管扩张而减轻咳喘症状
你好,支气管炎发作时首先要按疗程治疗,积极抗感染止咳化痰,不要症状减轻就疏忽治疗。在缓解期,积极锻炼,保暖避寒,预防再次感冒。建议:可以服用中药或中成药提高机体免疫力,避免反复发作。lhm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张伟主任医师
支气管哮喘患者要多注意天气变化 像春秋季节天气变化早晚温差大 注意增减衣物 还有就是远离过敏原 有很多支气管哮喘是由于接触含有致敏物质的空气所导致的 例如春季花粉过敏所致的支气管哮喘 要提前注意在花粉过敏季节到来时 可提前服用抗过敏药物 或者佩戴口罩 远离致敏物质 避免或减轻过敏所致的支气管哮喘 梦妹妹 超姐姐回答的满意不? 哈哈
气管炎 target=_blank>慢性支气管炎是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主要症状少数人是由急性支气管炎未治愈而转为慢性支气管炎,大多数是隐潜发病。主要病因有细菌感染、刺激性烟雾、粉尘、大气污染、寒冷刺激、花粉等过敏,尤其是长期吸烟者,该病发生率较不吸烟者高2~8倍,吸烟时间越长、量越大、患病率越高。本病多发生在中老年,男性多于女性,病情发展缓慢,严重时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甚至慢性原发性心脏病,是一种危害身体健康的常见病。本病的主要防治措施主要如下:
1)饮食疗法:
①枇杷叶粥:枇杷叶10~15g,粳米50g,冰糖适量,先将枇杷叶布包水煎,去渣取浓汁,再加入粳米和水煮粥,粥将成时加入冰糖稍煮,每日早晚用之佐餐。适用于痰热证。
②沃雪汤:山药45g,牛蒡子12g,柿霜饼18g,先煮山药、牛蒡子,取汤,再加入柿霜饼,泡溶,早晚分食。适用于肺脾气阴不足证。
③海蜇荸荠汤:海蜇250g,荸荠500g,煎汤,早晚分饮。适用于痰热证。
④当归、生姜(布包)各15g,山药50g,羊肉100g,放瓦锅内,加水适量,同煮至烂熟,用食盐少许调味,吃肉喝汤,连服5~7天。适用于肺脾虚寒证。
⑤燕窝6g,银耳9g,冰糖15g,将燕窝、银耳用清水泡发,择洗干净,放入冰糖,隔水炖熟服食,每周2~3次,连用4周。适用于肺脾肾阴虚证。
⑥萝卜500g切块,苦杏仁15g去皮尖,猪肺250g,洗净后用沸水烫1次,同放瓦锅内煮,待猪肺烂熟,用适量食盐调味,吃肺喝汤,每周2次。适用于肺虚痰浊证。
2)单方验方:
①百部根不拘量,捣汁,浓煎如饴,每次3g,开水送下,每日3次。适用于痰湿证。
②秋白梨1个,川贝粉3g,将梨核挖掉,置入川贝粉,用水煮,连汤1次服完。适用于阴虚痰热证。
③桑白皮、枇杷叶、胡颓叶各12g,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痰热证。
④栀子、杏仁、桃仁各6g,白胡椒、江米各7粒,共研末,用一个鸡蛋调和,贴脚心涌泉穴处(男左女右),每日调换1次。
3)针灸疗法:
体针:主穴肺俞、大杼、风门。痰多加半隆、足三里、脾俞、胃俞;咳剧加列缺、尺泽;喘甚加天突、定喘。针灸并用,针刺平补平常平泻,留针10~15分钟,艾柱灸每穴3~5壮,每日1次。
耳针:取肺、气管、神门。兼气喘加交感、肾上腺。毫针予中等刺激,留针30分钟至1不时,每日或隔日1次。亦可用揿针留针2天,或用王不留行子(或菜籽)压贴一侧耳穴,并嘱患者不时用手按压所贴穴位处以加强刺激,3天后除去,改贴另一侧耳穴,两耳交替应用。
4)气功疗法:
宜练内养功为主,辅以气功呼吸操(又称慢性支气管炎操),亦可酌情选用6字诀、保肺功、八段锦。初学者练内养功,一般先以卧式开始,根据病情和体质逐步改为坐式或站式。待思想集中,诱导入静后意守丹田,但意守区域不宜过小,强度不宜过强。部分女患者,意守丹田对女性生理有所影响,可改为意守膻中;易紧张、杂念多,不习惯闭目意守者,可改用意守脚趾法。此外,太极运气法能镇咳祛痰,与内养功相结合可明显提高疗效,主要动作是抖手舒胸,指洗肺经,甩袖中府,开阖肺叶,凝神松肌,调息养丹,浮海捞月,漱津化液。
5)预防调养:
①及时防治感冒对阻止病情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必须告戒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一定的体育锻炼。同时加强营养,注意气侯冷热变化,及时防寒保暖(特别重视背部保暖),尽量不与感冒病人接触(感冒流行季节少去公共场所;家中若有感冒患者,要设法隔离避开),采用饮食调养,食醋熏蒸,药物内服或冷水洗浴等预防方法。患者一旦外感,必需及时治疗,尽量迅速控制。
②宣传吸烟是造成本病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助于患者下决心戒除烟习。必要时亦可用戒烟糖、戒烟茶和针灸方法等方法帮助戒烟。
③要求患者注意环境卫生,不到空气污染严重的地方去,预防粉尘刺激,杜绝接触致敏物质。因为大量资料证明,除气象因素、吸烟外,大气污染及某些易致过敏物质等也是本病的重要致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