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姓,源出有:源于姬姓;源于鲜卑族;源于姬姓;源于芈姓;源于复姓;源于契丹族;源于蒙古族;源于改姓;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源于偃姓;
1、源于姬姓,出自源于东周时期周景王之子姬樊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在周景王姬贵执政时期(公元前544~前521年在位),将自己的小儿子姬樊封在阳邑(今河南济源),史称其为“阳樊”。
2、源于鲜卑族,出自代北鲜卑莫胡卢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元宏推行的汉化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莫胡卢氏改为汉姓阳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3、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太傅阳处父,属于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晋国有一太傅叫处父,以擅长使用“虚饵之计”闻名天下,并导演了晋国“三易中军”的历史事件。因他被封于阳邑(今山西太谷东阳城),因此称阳处父,时人尊称其为“阳子”。
晋襄公姬欢(姬环)执政时期(公元前627~前621年在位),一大批晋文公姬重耳时期(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的老臣相继去世,大夫赵盾和狐射姑等都升迁高层,但相互之间为权利时有争执。
在阳处父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4、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瑕,属于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楚穆王熊商臣(公元前625~前614年在位)有个儿子名叫扬,公子扬的孙子叫公子瑕。在楚平王芈居(熊弃疾)执政时期(公元前528~前516年在位),公子瑕出任令尹,被封于襄水之阳(今湖北襄阳),号称阳匄。
周敬王姬丐元年(楚平王十年,吴王僚即姬诸樊八年,公元前519年),吴国与楚国争夺江南霸主地位,出兵伐楚,当时吴军以公子光为元帅。楚平王排令尹子瑕偕司马蒍越迎战,可惜子瑕抱病出征,病逝于途中,楚军士气因此低落,行军至鸡父(今河南固始东南部)与吴军遭遇,楚军尚未列阵即自行溃退,结果楚国大败,损兵折将,失地丢人。
在令尹子瑕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襄阳氏,后多省文简改为单姓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5、源于复姓,出自古代以阳为字的复姓,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到了秦、汉朝时期以后,这些复姓族人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多有称阳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阳氏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6、源于契丹族,出自宋朝时期西辽政权纳喇氏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7、源于蒙古族,出自宋朝时期蒙古乃蛮部太阳汗之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8、源于改姓,出自南宋时期开国男杨大巽,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9、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回族、侗族、土家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阳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10、源于偃姓,出自源于西周时期的古阳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11、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晚期鲁国大夫季孙阳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姓氏“阳”的来历:
1、源于姬姓
出自源于东周时期周景王之子姬樊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在周景王姬贵执政时期(公元前544~前521年在位),将自己的小儿子姬樊封在阳邑(今河南济源),史称其为“阳樊”。
2、源于鲜卑族
出自代北鲜卑莫胡卢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莫胡卢氏,代人,(魏)孝文改为阳氏。”代北(今河西走廊及以北一带)鲜卑族人入主中原后,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顺利平定地方叛乱后。
3、源于姬姓
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太傅阳处父,属于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晋国有一太傅叫处父,以擅长使用“虚饵之计”闻名天下,并导演了晋国“三易中军”的历史事件。
阳姓的人口分布:
山东省的泰安市泰山区、新泰市,云南省文山州壮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市阳朔区、临桂区、灵川县,甘肃省的东乡市、陇西县,河北省的玉田县,湖南省的道县、醴陵县、攸县,四川省的广元市朝天区、南充市营山县、南充市西充县。
泸州市泸县立石镇、毗卢镇、巴中市平昌县、自贡市、宜宾高县,广汉市,凉山州会东县,贵州省的威宁市,重庆市的梁平县,湖北省的广水市,江西省赣州市,江西省南康市,江西省上犹县,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广东省南雄市黄坑镇,深圳市福田区,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均有阳氏族人分布。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阳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