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2年11月,广东佛山发现首例非典,2003年5月间,北京和香港的疫情最为严重。2003年夏季,染病人数日减,病情得以完全控制。到2003年7月5日台湾地区最后一个宣布解除非典警报,全球首次非典流行宣告结束。
2003年11月,广州再次出现零星病例,2004年3月,北京再次发现SARS疑似病例,但都没有再次演变成疫潮。
扩展资料:
SARS带给人们最大的提示莫过于科学技术的局限。原本人们认为细菌病毒在抗生素时代完全是有克星的,结果SARS来无影去无踪,没有克星,不知道其发病机理,也没有有效办法去应对。
在控制SARS疫情的发展上,最先进的技术没有派上用场,真正让SARS得到控制的是传统的隔离方法。
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以致有一部分人就把科学当成万能的,把技术当成万能的,北京大学教授刘华杰在谈到SARS时说:“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人类有一种幻觉,以为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无限的,即使碰壁了,人们还会认为‘我们终将超越障碍’,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实现。”
最新进展:
刘良教授新冠肺炎尸解报告出炉于2020年2月28日出炉。病变主要集中在肺部,与SARS病理表现不同。其他脏器病理损伤证据不足。
刘教授报告发表在《法医学杂志》2020年2月第36卷第1期上,文章标题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尸体系统解剖大体观察报告》。
结果表示:新冠肺炎主要引起深部气道和肺泡损伤为特征的炎性反应,肺部纤维化及实变没有SARS导致的病变严重,而渗出性反应较 SARS 明显。心肌及心外膜、肾脏、脾脏、消化道等器官需进一步研究。
报告显示,死者肺部损伤明显,炎性病变(灰白色病灶)以左肺为重,肺肉眼观呈斑片状,可见灰白色病灶及暗红色出血,触之质韧,失去肺固有的海绵感。切面可见大量黏稠的分泌物从肺泡内溢出,并可见纤维条索。对照复阅患者入院第20天CT片,见双肺多发斑片状磨玻璃影,可见空气支气管征,以左侧为重,双下肺可见纤维条索影。
报告认为,考虑影像学所见磨玻璃状影与肉眼所见肺泡灰白色病灶对应,提示新冠肺炎主要引起深部气道和肺泡损伤为特征的炎性反应。此前由新冠肺炎死者尸体穿刺取样获得的组织局部病理学改变提示,新冠肺炎病理特征与SARS和MERS冠状病毒引起的病理特征非常类似,但从此例系统解剖大体观察,肺部纤维化及实变没有SARS导致的病变严重,而渗出性反应较 SARS 明显,考虑可能与此例患者从确诊到死亡仅 15天,病程较短有关,有待更多系统尸体检验资料及组织病理学验证。报告还发现,死者胸腔少量积液,淡黄色清亮液体,提示胸腔病变并非浆液性炎症为主。右侧肺与胸膜重度粘连,提示此例可能合并感染性胸膜炎。因患者临床资料显示存在冠心病、心绞痛病史,心肌及心外膜是否存在与病毒感染相关的损害表现有待进一步研究。
.............................................................................................................................................................................
在武汉进行的新冠肺炎逝者遗体病理解剖,病理医生和科研人员需要时间对样本进行处理,包括器官组织标本的固定、切片和检测分析,暂时还没有消息。
实际上,北京解放军302医院(现改为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专家已经率先采用微创方式对新冠肺炎逝者遗体的器官组织进行检测分析。
2月17日,《柳叶刀·呼吸医学》(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在线发表了首份基于尸检样本的新冠肺炎病理学报告。该论文研究团队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通讯作者之一为中科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王福生教授。首份新冠肺炎患者病理报告强调,“新冠肺炎(COVID-19)的病理特征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感染者的病理特征非常相似。”研究团队还发现免疫细胞过度激活,这可以解释免疫细胞因子风暴及其造成的严重免疫损伤。建议对新冠肺炎适当给予激素治疗,以控制细胞因子风暴(也叫炎症风暴)。
尸检样本来自一名50岁男性患者,他于1月8~10日曾旅行武汉,1月14日岀现轻微寒战和干咳。1月21日病情加重住院,1月27日18时31分抢救无效去世。从时间节点推测,该患者与参加北京人大附中700人家长会后不久发病去世的患者高度重合。
逝者安息,生者节哀!